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侯德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西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深,夯实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基础。为了有效治理西北地区,清朝官方先后编纂了《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多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清朝政府治理和开发西北边疆地区的各项成就,真实记述了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一
《西域图志》是清朝编纂的第一部官修西北边疆史地著作。该书是在乾隆朝反击分裂、统一西北的历史背景下编纂完成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着清军顺利进军西北,清廷随即着手《西域图志》的编纂工作。为此,乾隆帝专门下谕旨,谕命刘统勋、何国宗等前往伊犁等地实地测绘舆图,“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清高宗实录》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癸丑,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64页),纳入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天山南北全部平定,清政府又派出以明安图为首的测绘队,测量回部舆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西域图志》初修本告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西域图志》增纂本编成,收入《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实地考察和历史考证相结合的历史著作,时人称其“足以补前朝舆记之遗,而正历代史书之误”(《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地理类一·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40页)。《西域图志》的成功编修,为其后的西北边疆史地著作编纂做出示范,推动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全面兴起,在清代边疆史地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编纂规格、体例设计,还是内容书写,《西域图志》均彰显了鲜明的大一统特色,具有非常自觉的国家认同意识。从编纂规格来看,《西域图志》由清中央政府组织编纂而成,在历代新疆方志中规格最高。这是从国家层面再次肯定了新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就体例设计而言,《西域图志》设有天章、图考、疆域、山、水、官制、兵防等二十门,体例严整有序。其中“天章”门专门用于记载皇帝在平定西北及统一西域后的御制诗文,设置这一特殊门类的直接目的是彰显清中央政府统一西北和有效管辖西北边疆的历史事实。从内容书写而论,《西域图志》编纂时非常注重彰显国家大一统格局,如书中收录的《皇舆全图》是一幅全国性地图,包含了新疆地区的地理信息,从舆图角度确立了新疆是清朝大一统疆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清朝大一统的地理格局。
《西域图志》的成功编纂,还相继引发了《西域同文志》《河源纪略》《大清一统志》等史籍的编修,而这些典籍也无一例外地把昭示国家一统作为编纂主旨。在编纂《西域图志》过程中,由于“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傅恒等:《钦定西域同文志》卷首《御制西域同文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235册),是故清廷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纂成满文、汉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托忒蒙古文六种文字相互对照的西域新疆历史地名人名辞典《西域同文志》,收录词语3202条,成为研究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和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傅恒在《进献〈西域同文志〉表》中指出,该书的编纂目的是要反映清代“同文之盛”,“用昭文治之大同”。
《河源纪略》的编纂》很大程度上也因《西域图志》编纂引发。由于《西域图志》坚持批驳先儒“河出伏流”说而力证“河水潜行”说,引发了清廷上下对河源问题的兴趣。乾隆帝为此特命阿弥达等前往青海等地实地考察、“务穷河源”(纪昀等:《钦定河源纪略》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579册,第1页),后来清廷根据实地勘测的地图和资料纂成《河源纪略》36卷。《河源纪略》编纂者认为,该书能够编纂成功也得益于西北地区的重新统一,“于是大河源流,一曲一直,披图指点,均可得其出某山、行某地、分某派、合某支之实”(纪昀等:《钦定河源纪略》卷首,第12~13页)。《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的纂修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缘起于御史曹学闵的建议:“我皇上勘定西域,收准夷之疆索,辑回部之版章,特命将军大臣分部驻守,一切制度章程与内地省份无异”,应该“将西域新疆增入《一统志》,以昭圣朝一统无外之盛。”(《清高宗实录》卷722,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申,第1044页)这一主张获得乾隆帝的支持。可见,《大清一统志》补充西域新疆地理的目的也包括彰显清朝的大一统格局。
二
西北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相互交流密切。各民族之间既存在着较多的共同点,也存在着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一些差异。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各民族不同情况,实行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清政府根据新疆各民族的风俗和历史传统,在不同地区实行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在汉族较多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实行州县制;在天山以北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游牧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度;在南疆地区仍用维吾尔旧制——伯克制度,但规定伯克不准世袭,任免升迁均由驻地办事大臣办理。通过完善行政建置,清朝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行政管辖。与此同时,清政府还不断地宣扬天下一家、一视同仁的民族观念,积极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关于这些边疆治理政策与民族思想,清代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中有着广泛记述和反映。
宣扬民族团结平等观念。清代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中载录了很多清代皇帝和大臣宣扬“天下一家”的论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思想。康熙帝在《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言中说:“(朕)为亿兆生民主,薄海内外皆吾赤子,虽越在边徼荒服之地,倘有一隅之弗宁,一夫之弗获,不忍恝然视也。”(温达等:《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史臣也纷纷指出,“皇上统御万邦,为中外生民主”,“如天好生,抚视中外,无有畛域,咸同一体”(《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第35页、第42页)。《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乾隆帝在给准噶尔台吉的敕书中说:“朕总理天下,无分内外,一视同仁,惟期普天生灵各得其所。”(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第1册《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49,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页)在给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等“回部”敕谕中,乾隆帝又说:“朕为天下共主,罔有内外,一体抚绥,无使失所。”(《平定准噶尔方略》第5册《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49,第82页)乾隆帝不仅继承了“天下一家”思想,还多次强调“无分内外,一视同仁”的民族平等观念,这些思想都被后世君臣继承。咸丰帝曾说“国家一视同仁,民回皆朕赤子……不应过分畛域”。光绪朝也强调“国家一视同仁,从不稍分畛域”(《中国西北史地文献丛书》之《西北史地文献》第11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第24页)由此可见,各民族“天下一家”“一视同仁”等观念是清朝统治阶层的共识。
见证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西北边疆史地文献对此有着详细记述。《西域图志》中有对新疆地区各民族分布情况的记载:“今之回部,为天山以南城郭诸国。今之准噶尔在天山北,南与回部接,为汉乌孙。而左部哈萨克,在准噶尔北。迤逦西行,至右部哈萨克,与塔什罕接,连延二千余里……此正《汉书》所云,乌孙西北与康居接者。其在于今,当兼左右哈萨克而言也。”(傅恒等:《西域图志》卷44,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页)由此可见,新疆各民族在天山南北交错分布、彼此相接,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如此,自古以来西域各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流密切。中央政府早在西汉时期就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实施有效管辖,西域地区与中央王朝始终保持政治联系与商贸往来。清朝重新统一西域地区,不仅推动经济开发、发展生产,同时设立文庙、建立学校、推广儒学,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融合发展。这些地区也“版户麟集,学校与州郡并建。莘莘俎豆,济济生徒,视内地无异”(傅恒等:《西域图志》卷36,第487页)。由此可见,经过清朝的治理,西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日益加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
总之,清代官修西北边疆史地文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不仅是清代官方有效治理西北边疆的历史实录、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的文献实证,对于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民国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