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董山峰 王艺钊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泽宇
“这是屯里的事,也是运河的事,这儿的故事说不完,这儿的风景往心里钻……”
一见到记者,《陈官屯史话》编撰者胡毅就讲起了天津静海陈官屯镇的故事。古时,这里南北客商随运河商贸往来,文化交汇,商号和商品云集。在这片运河滋养的土地上,人们喜爱过节日,擅长过节日,发展到今天,凝练形成了陈官屯乡亲们每年都要过、周围亲友也愿意来捧场参与的“三个节日”——“金秋助学”圆梦节、“难忘师恩”教师节、“孝老爱亲”敬老节。
“金秋助学”圆梦节与小镇走出51位博士生
“金秋助学”是陈官屯镇的一个特色节日,每年8月高考后,在外的爱心企业家以及往届大学生都会回到家乡,共聚一堂参加这场庆祝活动,一起表彰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孩子们,助力困难学子圆梦,鼓励学子做栋梁之材。
陈官屯镇吕官屯村,依偎在运河岸边,迄今600多年历史,这里的人始终秉承“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走出了许多读书人。
村里家家户户都注重教育、重视学习,这也成了镇里“金秋助学”节日的文化来源和精神共识。每年,镇里都会利用这个节日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孩子们送上鼓励和祝福。
“不在礼物多贵重,一个行李箱、一个红奖状,让即将离开村子的孩子心里热乎,知道家里有人惦记支持他们。”谈到“金秋助学”时,吕官屯村党总支书记朱杰说。
恢复高考以来,从陈官屯走出的博士生有51位、硕士生228位、本科生6000多位。一代代陈官屯人,让陈官屯“耕读之乡”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
“难忘师恩”教师节与“王妈妈”的三个心愿
全国各地都过教师节,但尊师重教的传统在陈官屯镇传承延续,使得这里每年9月的教师节格外厚重而独具特色。
近年来,陈官屯镇开展了“星火接力 微光成炬——让榜样之光照亮初心”主题活动,将全镇的“明星”老师作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乡风在大街小巷扩散开来。聘请全镇24个村街的党支部书记担任中小学名誉校长,与多所院校签署教育帮扶、教育共建协议,多方联动构筑育人合力。
每天早上,被一批批孩子们称为“王妈妈”的陈官屯镇王官屯学校校长王玉梅都会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们。“每次见到王妈妈,心里都很温暖。”在教师节活动上,学生赵桐在台上说出自己对王玉梅的印象。
王玉梅坦言,自己从教多年,教了这么多学生,自己心里一直藏着三件事,一是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二是孩子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三是孩子们能为家乡建设出一把力。
王玉梅说,教育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如今,陈官屯的教师队伍里,来了很多90后,他们也传承起陈官屯镇“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每年教师节,陈官屯都会邀请镇里学校的师生,一起包饺子、看节目。“特别暖心,能感受到乡亲们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我们也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到陈官屯工作的青年教师张月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孝老爱亲”敬老节与乡亲们的幸福表情
陈官屯小学操场上热闹非凡,第四届敬老节活动正在举行,陈官屯小学和吕官屯明德小学的“小小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福气来到》,精彩的节目赢得了一片掌声。
台下,村干部和志愿者为老人们系上代表平安喜庆的红绶带,围坐在一起看表演。
陈官屯镇在老年人健康、养老、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大功夫,用“孝老爱亲”敬老节引导乡风民俗,实现天天都是敬老节,培养人人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大爷,今天的午饭到了,您赶紧洗洗手,趁着热乎吃饭。”每天上午11点左右,被大家称为“三嫂”的张梅堂都会骑着她的电动三轮车,为村里需要特别照顾的老人送来热气腾腾的午饭。受村委会委派,为老人送饭这件事,张梅堂已坚持了3年。
多年来,陈官屯镇着力打造“孝亲之乡”,举办热闹的敬老节,定期开展“日行一膳·饺子敲门”特色活动,开展“送医送药·健康敲门”义诊活动,做好困难老人的兜底保障,开设老年人食堂,建设养老院……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既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也使全镇尊老爱老的氛围更加浓厚。
据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介绍,以上三个节日,每年都由镇里发起,各村街自行组织特色活动。这个时候,不论是从陈官屯走出的企业家,还是乡亲好友,都会主动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准备,一起享受美好节日。随着三个节日在陈官屯的广泛铺开,乡亲们心更齐、劲更足,文明新风也更多吹进了每个角落。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