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中小学创新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让校园空间更加注重“生长性”,真正成为赋能终身学习的“孵化器”?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尝试通过“新校园计划”和新建学校的实践,利用教学空间的创新设计,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与成长环境。
变单一为多元 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室不仅采光好,又大又明亮,每个班级还都拥有一个可供布置的小空间,同学们正商量着是把它作为‘图书角’还是人工智能的‘体验角’。”深圳市福田区笔架山中学初三学生秦瑜向记者展示着教室的与众不同,语气里满是期待。
笔架山中学位于深圳城市主干道泥岗西路旁,紧邻立交桥和不少超高层建筑。如何在空间高度压缩的条件下建设一所具有高品质空间的学校?“大房间”是巧思之一。
“我们的教室从9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教室内30%的面积处理成柔性形态,希望它能适应未来的各种使用场景。”笔架山中学副校长吴鹏告诉记者,“孩子们可以自行设计这些柔性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如今在深圳新建的学校中,不少正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单调性,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例如可移动桌椅、模块化教室,以及创客空间等能够支持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多功能空间,营造灵活、互动、趣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现空间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的转变。
变标准为个性 打造文化特色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正式投入使用。初入这所高中,舒适的教学空间与多元的学习场景让人耳目一新。
“由于学校整体狭长,用地受限制,我们顺应了原始地形,建设了错落有致的下沉院落平台,沿着阶梯往下,体育馆、游泳馆、餐厅等空间一应俱全。”该校校务处主任王玉东指着另一侧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的楼顶说,“网球场和羽毛球场设置在楼顶,确保了学生们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沿着下沉院落平台这条中轴线,教学楼和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多功能厅分别位列两侧,与传统学校以教学楼为主的标准化建设不同,这所中学的功能设施占比很大。王玉东表示:“这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密切结合。利用这些设施,学校将更好地实施‘创新季、人文季、体育季、艺术季’等颇具特色的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尽情展示青春活力和个性才华,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目前,像这样的校园在深圳并非个案,例如福田中学打造空中社交圈,创造联系丰富的空中街道、植物茂密的峡谷架空层;新沙小学设置互动景观装置,打造多功能走廊。这些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更加注重考虑学生的行为需求。
变封闭为开放 关注身心健康
“教室需要打开,校园更需要打开,改变与城市隔绝的状态。”新沙小学项目设计师谢菁说,“设计应该更温和地贴合生活。”
作为一所坐落于高密度城区的小学,如何打开空间,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和绿树花草?新沙小学创新打造了一座“叠园”,通过营造出竖向叠加,且能接触自然的平层活动空间,服务学生的课间活动。
改造后的学校二层有较大的架空层,直接连接运动操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足够的戏耍空间;学校三层结合了图书馆与宽大连廊,成为组织活动的首选场地;四层通过在兴趣教室之间设置多个活动庭园,以适应高年级同学活动及兴趣学习的多样化;而南翼六层专业教室直接对应北翼的屋顶农场,设有植物园地、户外教室、立体花架廊及农园小屋等,可供全校师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像这样打开边界,通过自然采光、绿色植物、运动空间等设计,营造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缓解学生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在深圳还有不少。在校园建设立项研究和设计前期规划阶段,学校图书馆和报告厅被定义为新一代“社区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大讲堂”,中小学与周边社区的人文联系不断加强,真正实现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