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宁立伟(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邵阳学院党委书记)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涵育时代新人和培养文明风尚的沃土。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精神氛围、物质环境、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只有坚持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共生主体、资源整合、力量协同、实际效果等方面探求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思路,精准定位,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开拓进取,持续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高校是传承文化、孕育思想、传播理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巩固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固本培元、深耕细作、传承创新,方能使校园文化之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时代方位,坚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无穷力量,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有益启示,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满足高校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总之,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铁律。
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千秋伟业,人才为本。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迫切。“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育人与育才必须相统一,而育人是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针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期、思想活跃期、“三观”定型期的特点与成长成熟成才的需求,坚持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将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推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同步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生态新格局,坚决纠正“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领”“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认识与做法。高质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探索高校育人的新途径,构建完善育人体系,坚持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相互协同,不断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用思想的力量引导人,用道德的力量激励人,用知识的力量启迪人,用人格的力量感化人,大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使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过硬本领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青春乐章。
坚持共生与共享的统一。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体在校园交往中所形成的文化认知、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情感的群体性表达,是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全员共建、全员共享。高校是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地方,汇聚着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巨大能量,蕴藏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巨大潜力。在高校这一特殊的文化场域中,“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手,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力推进;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必须明确学校各个工作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积极指导、组织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广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最有朝气、最有梦想的群体,应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有益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全校上下在思想上共鸣、在志趣上共情、在能量上共振、在行动上共建、在收获上共享,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形成气势恢宏、余音绕梁的大合唱,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深厚文化滋养与精神动力。
坚持软环境与硬环境的统一。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活跃学术气氛,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的重大课题。高校文化氛围包括文化环境与环境文化两方面,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性与互补性。校园文化环境是软环境,包括学校的发展思路、办学理念、治校水准、精神风貌、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教学水平、良好校风、人际关系、学术风气、校园风纪等内容;校园环境文化是硬环境,以物质为依托,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文化基础设施、活动场馆、生态建设和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等内容。我们应赋予校园文化环境以灵魂,赋予校园环境文化以生命。无论是校园的文化环境还是环境文化,都必须围绕校园精神来构建,聚焦办学理念来推进,紧盯真善美来打造,使校园文化建设灵起来、动起来、美起来、兴起来。学校整体向上向善、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环境优美,有助于大大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使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