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4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国标(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思维活动都包含着某种历史性。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探究,除了考察它的现状之外,就是关注它的过往。现状只是事物相互联系而呈现出的“海平面”,而支撑“海平面”的则是纵深海域一般的历史。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历史意识。各个民族都有历史意识,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特征却不尽相同。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更新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意识及其功能

  历史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它表现为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反思、评判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历史意识不仅包含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历史的评判与反思即理性思考。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它使人类能够站在历史经验的阶梯上,不断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意识包含“纪念性质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质的”历史意识,即倾向于总结经验的历史意识和倾向于反思与批判的历史意识。德国历史哲学家约恩·吕森则将历史意识界定为通过回忆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生活实践导向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日本学者川胜义雄认为历史意识是人类将自身寄于历史之中,探寻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与意义,进而追问人类存在意义的自觉。还有学者认为,历史意识是人们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生活导向的有意识的活动,包含将历史作为典范、指示后人发展进路的目的性。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历史意识的解释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历史意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历史意识是人们在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最终内化为一种体现主体精神的自觉意识;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与过去不可分割的联系的理解和感悟;历史意识虽然偏重于对过往历史的理解,但与当代现实问题紧密相连,学习历史、总结历史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

  历史意识毫无疑问是关于历史的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当代性。所谓当代性,就是站在当代的立场来关注和评价历史,怀抱当代的问题意识来关注历史。章太炎曾说:“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历史意识的当代性决定了历史意识的意义和功能是指向当代实践的。历史意识的功能在于解释,或者说为解释活动提供意义基础和话语材料。要么站在当今的立场解释过去,要么根据历史经验解释当今。人类通过把历史的不同维度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可以清晰认识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意义”,是作为文化形态被解释出来的。人类通过特定方式的解释,阐明历史对其的价值,并有效地把这种价值作为对象来掌握和运用,这样,人才能真正有意义地生活。人的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离不开对历史的解释。由于历史意识是“意义”得以形成的前提,它通过解释过去的经验而使现在得以被理解并使未来得以被合乎逻辑地预测,从而使我们的现实活动都有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当涉及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时候,历史意识就是主体通过对时间变化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用特定的方式加以阐释,整合成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文化框架。在这种文化框架中,人们一方面以之进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接受这种框架所确立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约束,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感和集体记忆。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雷格·邓宁说:“在所有表达一个民族身份的系统中,最敏锐、最清晰的是他们的历史意识。”这样,历史意识通过解释而使我们理解过去,进而理解现在以及预测未来。

  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特征

  历史意识问题是学术界的热门议题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学术界关于“历史经验”的学理和方法的讨论比较热烈,“总结历史经验”是历史意识的一种表现。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的独特性以及它的功能与作用,需要我们系统地总结与弘扬。

  历史意识具有民族特征。中国历史意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灵感和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敬畏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依托历史而走向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独特历史意识的表现。

  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总体上看,历史意识具有纵深性、贯通性、现实性等鲜明的特征。所谓“纵深性”,指喜欢往历史深处探索,推崇古老的历史与传统,对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有特别深刻的感悟;所谓“贯通性”,指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起来,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也注重文化的传承性;所谓“现实性”,指不把历史看成简单的回忆录,它具有客观真实性,是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资源与工具。

  中国庞大的历史经典体系,完备的史官系统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史学,彰显了“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坚持“历史理性”与“历史经验”相结合的历史观。中国历史意识遵循的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逻辑,一方面,我们不喜欢从预设的理念出发剪裁历史材料,而是尽量按事件本来的样子去记录,顺着芜杂的历史材料和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去思考,从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中国有“法先王”的传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先王”代表了历史的秩序,也代表了历史的最高理想。“法先王”就是回归某种历史的理性和历史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述”,就是指忠实于原貌而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古人对历史现象的研究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强调实事求是的研究,不从概念或理性原则出发随意剪裁史料,王夫之讲求“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中国的历史意识要求以客观原貌呈现历史,是为了保证在时间的维度中对过往经验体验的本真性,也就是为了保证在既成事实的体验中能够顺势引申新的行动逻辑和行为脉络。

  坚持有机的历史观。所谓有机的历史观,一是强调历史事件、历史要素的相互联系;二是强调历史的连贯性和传承性。从中国历史经典的叙事方式观之,古人的历史叙事往往遵循如下路径:对各种事件的叙述浑融一贯,尽量让读者在某一时局下窥到历史全貌;注意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涉、相互牵连;注重揭示历史的错综复杂性。“如入建章宫,千门万户,内自相通。”自觉地把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建构起有机的历史场景。同时,也会把先后出现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过去的事件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联系起来,建立起历史连续性意识。

  历史意识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可以被借鉴,借鉴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意识在现实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可以转化为重要的思维方法。人们通过对方法的运用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维与创新思维一样,都是面向未来和未知领域。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坚持有机的历史观,善于从既成的历史事实中,引申出新的行动逻辑,并制订出未来行动的长远规划。很明显,这包含了战略思维成分。战略思维着眼于解决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方位问题,它与创新思维一起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事物发展历史性的理解,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历史意识在现实中的作用。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总结经验,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现实工作中,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学会以历史映照现实。“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以历史为镜鉴解决现实问题,就要把现实事物放到历史的连续性中进行判断,运用系统性整体性的历史思维,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来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所谓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从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考察事物,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辩证思维的特点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历史维度,注重事物的发展性、过程性、历史性。由于辩证思维强化了辩证法的历史维度,即过程性维度,因而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隔碍,促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所以,辩证思维不仅用来分析和观察历史,同样用来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高系统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是指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坚持有机的历史观,强调历史要素的相互联系,是一种系统的历史观。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中贯穿着系统观念。因此,培育历史意识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精准把握历史方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以新颖独到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使事物脱离旧模式旧框架而形成新模式新框架的能力。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展示人的主动创造丰富了历史本身。用创新思维对待历史,就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与现实相融通;用创新思维处理现实问题,就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法治思维也就是一种制度思维,要求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中华民族历史意识中有一种追求“治道”的精神,“治道”是成熟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经验,它不仅包括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更蕴含着价值理念和文化追求。当今时代,最好的治理方式当然是法治。因此,培育历史意识可以使我们致力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自觉在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下行使权力,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培育历史意识可以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是指实事求是地评估形势,从最坏处着眼而争取最好结果的能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中有一种“殷鉴”的传统,“殷鉴”注重从负面切入历史,以历史的反面材料为镜子来照见现实的是非与善恶,所以,“殷鉴”往往与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对历史负面的警觉,催生了中华文明浓厚的维新意识与家国情怀。底线思维恰恰包含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它要求以全局视野,前瞻风险,守住底线,趋利避害。因此,培育历史意识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客观地认识事物界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补齐短板,发扬优势,从坏处着眼,向最好的结果努力,从而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4日 15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