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作者:任林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一
皖中十月,秋高气爽。蒸腾了一个夏天的水汽,凝注于大地的汗腺和毛孔之中,不再因为太阳的灼烤而继续蒸腾。天空湛蓝,四野苍翠,如油彩未干的一幅图画。
100多公里的环巢湖公路上,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靠近合肥的巢湖北路段,前有中庙景区,后有十八联圩湿地,左有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右有巢湖湿地公园,刚好赶上个双休日,一城人纷纷奔赴巢湖岸边,竞相享受“城湖共生”的美丽风光。
因为车流如潮,公路上发生了严重拥塞现象。好在巢湖人个个都知道出行的真正目的,遇到这样的拥堵并不着急,干脆找一个岔道拐下干道,就近找一片绿荫或临水草坪,搭起帐篷,支起阳伞,看天,看湖,看湖上的飞鸟,看随身带来的书。
夏天巢湖水大,契合了蓝藻暴发周期。如果按照以往的规律,东南风一吹,居住在巢湖西北岸的合肥人,老远就能闻到大量蓝藻死亡后散发出来的腥臭气味。很多合肥人尚保留着往昔的记忆,所以即便已经理性地选择了“驻扎”到湖边,开启休闲时光,当有微风拂过,还是会下意识地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嗅一嗅,再嗅一嗅,反复嗅了几次,终于确认,微风中除了若隐若现的青草和树木的芬芳,已经不再有记忆中那种令人不快的气息。巢湖确实已今非昔比,成为一个让人放心、舒心的全新的巢湖。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为了一湖碧水的清澈,为了湖区空气的清新,仍有人在不停地忙碌操劳。自动搅水机在蓝藻堆积的湖湾不停地搅动着湖水;体形巨大的蓝藻打捞船节奏均匀地挥动着机械臂,将漂浮在水面上的蓝藻聚集到一处,装上运藻船。24座蓝藻打捞平台上,工人们正挥汗如雨;3口控藻深井日夜不停地打着涡旋,将浮在水面上的蓝藻吸走,通过输送管道将粥样浓稠的藻泥送到处理中心,实施藻水分离。压缩烘干的蓝藻转为他用,分离出干净的清水重返巢湖……机械化时代,已经不需要大量人工以笨拙的方法一小兜一小兜地打捞蓝藻,但人的辛苦和另一种方式的劳作仍在所难免,只不过工作效率比从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巢湖的水清水浊牵动着合肥人的心,同时也牵动着安徽全省人民的心。作为省政府派出的巢湖治理统筹机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经过多方论证,对巢湖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和科学顶层设计,建立了“政府+国企+旅游+治理”的管理模式,将巢湖日常维护和治理的主体工作交给了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不但由其负责巢湖景区的全面管理,运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巢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景区,提供综合管理服务,而且要负责环巢湖16.8公里湖岸线的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
入夏以来,巢湖水位大涨,最高达11.8米高程,已经在巢湖边生活了几十年、深晓巢湖特性的印象滨湖公司负责人陈俊,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起来。他站在湖边向巢湖的深处眺望,发现已经有丝丝缕缕的浅绿色条带在随波浪由东南而西北缓缓地漂移。凭借以往经验,他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在接下来的夏秋季节,蓝藻,那个神秘而顽固的“冤家”,随时都有可能如幽灵般乘风踏浪而来了。
说蓝藻是幽灵,其实再形象不过。首先,它们体形微小,小到比最细小的面粉颗粒还小很多倍,小到肉眼不可见,所以它们的单体,对人类来说就是“无形”的。说它们无形,它们却在大量聚集在一起时,以一种浓艳的颜色昭示自身的存在。它们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糖体组成。别看它们并没有我们惯常所认识的植物的叶、茎、花、果,但它们的能耐却不小,可以很神秘地利用阳光、水、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实现光合自养。
或许因为它们的颜色是绿色,或许它们有着植物的某些特性,所以生物学家们将这些奇怪的东西归类为植物。而我,还是觉得它们更像植物里的幽灵。一来,它们像幽灵一样古老。据测定,藻类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二来,它们也像幽灵一样行踪不定,神秘莫测。尽管科学家对这种东西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至今只找到了它们的一些生存和漂移规律,还不能对它们的生发地点和可能的繁衍规模、运行速度有一个完整的评估和掌控。
那年,有领导来巢湖视察,正赶上蓝藻暴发,大量的蓝藻聚集在巢湖西北角的湖湾里,所有的人都一筹莫展。看来,想把难看的蓝藻驱散已经绝无可能,只能做好思想准备,等着第二天向领导检讨“我们没有将巢湖治理好”。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清晨,风向突然转北,仅两个小时的北风吹送,巢湖湖面竟干净如拭,连一丝蓝藻的影子也找不到了。
众人在感慨大自然神秘莫测的同时,也不得不对自然的伟力心生几分敬畏。员工们大干苦干一个月,竟不如两个小时的北风。看来,蓝藻这东西,想从根本上控制它们的暴发,或企图采用物理的甚至化学的方法将其消灭,还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二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蓝藻约有2000种,中国记录在册的蓝藻约有900种,而巢湖边的蓝藻多是铜绿微囊藻。蓝藻细胞内含有藻毒素,正值暴发期,它们的颜色呈翠绿色。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每到蓝藻暴发季节,巢湖边的农民便用自制的纱网大量打捞蓝藻,用以制作农家肥。当时,在四季农事之中,有一项劳作就是“捞湖靛”,湖靛,就是蓝藻的别称。目前印象滨湖公司每年打捞出来的大量蓝藻浆仍有肥料公司照单全收。
蓝藻构造虽然简单,却如动物一样,具有浮力调节机制。蓝藻细胞内含有气囊,术语叫“伪空泡”,为它们提供浮力。夏季,蓝藻利用伪空泡上升到湖面;冬季,伪空泡收缩,蓝藻沉入湖底,附着在湖底淤泥之上,等到来年温度适宜的时候,再浮出水面。人们就是利用蓝藻这个规律,一年四季追着蓝藻,进行跟踪治理。夏天,蓝藻集中在水面,重点实施打捞和引流处理;冬季,对浅滩中蓝藻附着的湖底淤泥进行清淤处理,以免第二年借助水势再度暴发。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只能解决一点局部问题。更大规模的蓝藻沉降,往往集中在大湖中心的深水区,一旦暴发,仍可随风四处游荡。
蓝藻暴发后,常聚集在流动性很差的湖湾。在湖边放眼望去,视野内充斥着黏黏糊糊的绿色,湖面受到蓝藻的压制,似乎沉重得翻不起一个波浪。
蓝藻的寿命很短,只能存活30天左右。随着大批蓝藻的逐步老化和死亡,水面的颜色由绿转为苍白,之后,蓝藻的尸体开始腐败,变成深蓝色,同时发出恶臭。蓝藻的臭味附着力极强,不但可以随风飘散到很远的地方,而且可以附着于人的皮肤和衣物的纤维之中,数日不散。被蓝藻污染的衣物经洗涤之后,气味仍不能清新如初。死亡的蓝藻有一部分会沉积水底,经过厌氧菌的发酵分解,使水底环境严重恶化,发热、发臭,并释放大量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严重时,可以导致水中的鱼、虾、贝类等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治藻有如战争。
入夏以来,陈俊就基本没有回过办公室,每天天刚亮,他就起来组织人员、调配设备,开足马力与那些微小的藻类鏖战。湖岸附近,蓝藻过于密集的地方,直接用打捞船将藻浆收集起来运走。捞不过来,就用高压水枪对准藻团将其冲散;对远离湖岸的蓝藻密集区,可以开动大型搅水机实施“远征”,持续搅动,让水“活”起来,让藻团消散在更加广阔的水域;对不远不近的中间地带,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开着快艇反复搅动,不让蓝藻聚集。忙活了一阵子,蓝藻暂时散开,湖水变得清澈,算是打完了一场局部战争。当蓝藻大军重新聚集,陈俊就再次率领众员工全面迎战。一年算下来,他们一共出动打捞船只5000余船次,出动打捞人员4万多人次,累计处理藻浆10余万立方米。
这样治藻,毕竟还属于“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没有办法,成千上万的游人,成千上万双眼睛,成千上万只鼻子,每天都在观察和感知着巢湖,也在客观上监督着巢湖的生态环境。既然合肥市将这片风水宝地交给了“印象滨湖”,“印象滨湖”就有责任和义务给每一位来巢湖的人以美好的印象。
治藻的间隙,工作人员还要见缝插针地忙碌一些“治本”的事情,从根本上阻遏蓝藻的滋生。要净化水体,竭尽全力阻遏周边河流、山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巢湖,破坏蓝藻赖以生存、繁衍的营养链;同时,还要想办法让巢湖水流动起来,清澈起来。
一些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巢湖中的磷,大量来自周边的富磷地质层。巢湖地处富磷地质区,周围几乎全部被磷矿资源所包围,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东到苏家湾柘皋一线,总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大小磷矿星罗棋布。由于大规模开采磷矿,导致进入巢湖的磷急剧增加。当然,也有一部分污染来自流域内含磷较高的化肥或动物粪便、生活污水。
从源头上控制湖水中的氮磷含量,是一个浩大、艰巨的工程,并不是凭借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单薄之力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决策者们拿出断臂之勇,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关停周边的矿山;不但要关闭矿山,而且还要对已经关停的矿山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让废弃的矿山不再因为雨水冲刷而继续造成水土流失和污染。同时也要对巢湖流域内的所有河流进行排污治理,关停湖区以及河流两岸污染性较强的厂矿;对排放到河流中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此外,还要保证巢湖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流水不腐”,水流动起来之后,纯净度自然有所提高,蓝藻失去了滋生的富氧环境,便不会定期恶性暴发。
三
为了这一湖清水,合肥人已经连续下了10多年苦功,投入了数百亿元真金白银,“五招”并用,实施了一个全方位立体治理规划。经过综合治理,2024年,39条流入巢湖的河流中,达标河流37条,入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巢湖流域2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92%。
第一招,是下定决心“治理西北”。因为巢湖西北正是合肥市,污染最为严重,15%左右的水量“贡献”了60%以上的污染物。2012年以来,合肥市投入约150亿元改造排水管网,新建2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292万吨,并提高出水标准,从源头上净化了入湖水源。
第二招,是“保护西南”。位于巢湖西南部的重要河流杭埠河的水质很好,水量很大,每年为巢湖贡献将近20亿立方米的清水。当地千方百计保护好杭埠河,让它免受污染,成为巢湖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为保护杭埠河,合肥市开展多个区域水环境问题整治行动,关闭流域沿线的化肥厂、造纸厂、生物制药厂等重度污染的厂家,同时还禁止在附近的山体上挖石、开矿,严控生活排污。
第三招,是“防治东北”。巢湖东北岸的肥东县和巢湖市区一带,人口不算很多,但广泛分布着古老的含磷变质岩系,治理重点是防治水土流失。在广大地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至2024年7月底,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完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从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镶嵌于安徽大地的一个银盘,环巢湖十大湿地则犹如一块块翡翠“串珠成链”,筑起环巢湖水生态、水安全屏障。
第四招,是“连通东南”,实施“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东南方向,打通巢湖与长江的连接渠道,与大江牵手,实施水量交换。随着“引江济淮工程”全线试通水、通航,每秒300立方米的长江水将源源不断流入巢湖。这些水,不但可以极大地改善巢湖的流动性和水质,还可以通过巢湖流域的清水廊道流入淮河,为豫皖5000多万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第五招,是“修复环湖”。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巢湖的岸线修复,也包括岸线的绿化、美化和湖区各项管理。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与日常维护管理相融合的复杂工作。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印象滨湖”这类企业或部门的肩上。
在巢湖水体改善过程中,湖区管理单位所做的工作并不惊天动地,从规模和投资上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但他们守护的,是巢湖的一张脸。认真地给这张脸梳妆打扮,就能让这一片万人瞩目的风水宝地增加几分颜值!
巢湖水体的优劣、巢湖面貌的好坏,牵动着万千合肥市民和游人的心,而巢湖的治理者们却是站在巢湖和人们中间的桥梁和媒介。
只有治理者们躬身劳作,付出艰辛,人们的心才可以通过他们顺利地与巢湖所代表的自然相通、相融;只有他们以汗水擦亮巢湖的面容,巢湖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对此,前来欣赏巢湖风景的人们心知肚明;巢湖的管理者们也心知肚明。
几年来,治理和看护巢湖的人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在巢湖岸边不舍昼夜地忙碌,无论酷暑,无论严寒,每天忙着为巢湖梳妆。烈日炎炎的季节他们日日捞藻;寒风凛冽时他们忙着种树。他们还在沿湖的浅水中广种能够净化水质和抑制蓝藻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芦竹、鱼草、鸢尾、青萍、荷花、睡莲、水生美人蕉等等。交错种植的水生植物,既成为可以观赏、悦人眼目的风景,也是净化环境和改善水质的利器。一张张年轻白皙的脸庞在风吹日晒中变得粗粝、黧黑,但他们无暇自顾,只要有人夸一夸巢湖的美丽,他们就感觉到心满意足。
偶有游人体恤他们的辛苦,为他们送来解渴的西瓜和饮料,他们有时接受,有时拒绝。不管怎样,巢湖的治理者们内心都洒满阳光,也会因此觉得日子过得比好吃的水果还要甘甜。虽有千言万语充盈于心,但他们并不急于表达、流露,只在心中默默地化作一个词:值得!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