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落霞沟交响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落霞沟交响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28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诗意中国】

  作者:卞毓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语出杜甫的绝句《赠花卿》。说得透彻,天乐本属神仙,凡尘自是难寻,而我今日,恍然间,竟倾听了那来自天庭的妙音,幸何如之!

  那日上午,我离开位于昆明市东川区的宾馆,驱车前往红土地镇。山路蜿蜒,左临悬崖峭壁,剑麻丛生,蔓草纷披;右值梯田平旷,红壤如血,阳光自孔雀蓝的晴空倾洒而下,给绿油油的荞麦、黄澄澄的燕麦、粉嫩嫩的油菜花注入了一股沛然的生气,明艳而又爽朗。

  红土地镇方圆百里,蜚声中外的景点有打马坎、七彩坡、锦绣园、千年龙树、乐谱凹等,光是咀嚼这些名字,便令人齿舌生香,心驰神往。更让我兴奋的是,主人首先推荐落霞沟。

  这是为何?说来话长,我想起一位老者,简庆福。

  简庆福是香港摄影界的巨擘。2008年,他87岁,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东川,在一处几乎与世隔绝的峡谷,他为鬼斧神工的地貌所震撼,决心把它摄入镜头。动手创作之前,临时添了一笔构思:漫坡散放流云似的山羊,任它们自由啮草嬉戏,再现农耕文明的悠然与超然。谁知,山高路陡,云迷雾锁,预定的羊群未能按时到位,而光与影不等人,有道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摄影也是如此,他瞅准时机迅速按下快门,一幅《江山如画》应声定格。

  大家就是大家,作品甫一问世,就获众口交誉,被赞为“华夏大地的魂魄”,2012年更是随神舟九号飞船畅游太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美山川。

  对于东川来说,走红是什么?是简老杰作的一炮打响,是天南海北的驴友、画师、摄影师闻风而至,是昔日的陷塘地更名为落霞沟,并勒石为记。

  想到这儿,耳畔传来一缕轻音,似是某首乐曲的引子。

  我与简老亦有小小的夙缘:他去过我的老家射阳,为了拍摄丹顶鹤;我参观过他的“光影无垠”摄影展,在京城。

  老先生今年104岁,得享仙寿。

  追随简老的脚步,我登上他踏过的观景台。

  时值傍午,阳光炽烈,云气弥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云彩是自然界的魔术师。才见一团浓云在日边缓缓散开,阳光乘隙扑向远处的崖壁,漫坡的顽石顷刻有了生命,若奔走跳跃的灵猴,又一团浓云遮过来,日头隐退,苍茫滋生,峰峦也由烂紫化为黯苍。

  崖底,隐着一条溪涧,迷迷蒙蒙,影影绰绰,是氤氲的水汽吧,看不清,偏生叫耳朵捕捉到了那吵吵嚷嚷、喷珠溅玉的喧哗。

  溪水这边,谷底稍稍凸起,坐落着一个小村。问起当地的朋友,说是松毛棚村大坪子小组。松毛棚,顾名思义,是就地取材,用松针搭建的茅棚。这是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了。如今,数十户人家,尽多白墙青瓦,且多两层小楼,掩以绿树,饰以鲜葩,散以牛羊,炊烟袅袅而起,俨然是一处现实版的桃花源。

  再过来,是相对高敞的山梁,依山形地势拓出一圈又一圈波浪形的梯田,大红与大绿携手。人着大红大绿显喜气,山着大红大绿显瑞气。瑞霭、祥云、日辉,映得一沙一石一草一木皆欢天喜地,眉飞色舞。

  脚底,贴近栈道,横亘着一道巨壑,危壁斧削,赤石裸露,古木倒生,紫藤怒攀——凸现出原始的生命力。

  整体扫视,立体透视:那峡谷,七彩斑斓;那红土,渥然如丹;那禾稼,绿云委地;那野花,那白墙,那黛瓦,那蓝天,莫不色调明快,线条流畅,融洽无间。诗人谓之“神仙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此语得其神髓,天堂如果要装修,必定是以这落霞沟的色彩打底。

  正纵目骋怀,一束光柱穿云射来,照得我眼睛睁不开。耳边忽然升起一缕旋律,初如提琴和木管的八度泛音,继而渐渐清晰,逐步加强,进入行云流水、急管繁弦的交响。四下看,并无谁在播放乐曲。那么,这是打天外飞来的?不,这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我心灵的琴键上弹奏。皆因眼前的色彩太过绚丽,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能自已,故而情动于中,越于言,化于声,入于耳。就是说,语言已不足以表达我对落霞沟之美的惊叹,情感的火花直接飞扬成盈耳的音乐。山顶云树泱漭,恍闻“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村头柳丝轻摆,似“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溪涧潺潺,声若“大弦嘈嘈”;荒径格桑花摇曳,宛如“小弦切切”。最响亮的音色,来自那深厚的朱砂红、陶土红、铁锈红,色彩一跃为音符,音符转化为乐章。侧耳倾听,管笛齐奏,琴鼓交鸣,铿锵如“昆山玉碎”,激扬如《金蛇狂舞》。瓦格纳有感于意大利五渔村的美景,谱出了《莱茵的黄金》,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区海利根施塔特村灵感迸发,谱出了《田园奏鸣曲》,我应该如何为这阕无意中得之的精神乐曲命名呢?索性叫做《落霞沟交响曲》。

  那一刻,视觉与听觉在心中同频共振,色彩的音籁比管弦的奏鸣更让人感到亲近。离开落霞沟,踏入花石头村,乐声依然在耳畔回荡;离开村子,登上千年老龙树所在的高坡,旋律依旧在心头盘旋。我终于理解了康定斯基的名言:“色彩犹如键盘,眼睛好似音锤,心灵仿佛绷满弦的琴。”音乐,原来不仅源自生活与劳动,还来自无声的风景,来自天地间的色彩,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8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