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所畏(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馆员)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江苏省木偶剧团)创作的木偶剧《东方白鹳》,是一部以杖头木偶表演为核心,综合情景剧、流行音乐剧、扬州民间小调、戏曲表演等多艺术门类元素的儿童舞台剧目。该剧讲述了小女主人公“丫儿”与“东方白鹳”所化身的男孩“白羽”之间“救助与报恩”“成长与蝶变”的故事,既有童话式的浪漫想象,又有基于现实主义的抒写。
木偶剧《东方白鹳》的故事发生在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高邮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东方白鹳保护地”。这一真实社会背景使得“东方白鹳”在剧中具有了天然而合理的隐喻属性:代表着脆弱的环境生态,代表着濒危的不可再生资源,更代表着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相处现状的映射与反思。剧中,“东方白鹳”不远万里季节性迁徙至高邮,却被同学们当作怪鸟避之不及;因无合适栖息之地而在电线杆上筑巢,结果造成大面积停电,被“蝙蝠侠”(剧中角色)投石子驱赶;当吃了含有超标农药的小鱼而食物中毒,被“银鱼仔”(剧中角色)怀疑……与这些对“东方白鹳”的忽视和误解对应展开的,是傍湖小学高老师对珍稀鸟类常识的普及,“蝙蝠侠”的爸爸、电工刘师傅对于停电问题的有效诊断与建议,“银鱼仔”的妈妈、鱼塘主赵婶及时还原“偷鱼贼”真相而解除大家对“东方白鹳”的误会……在这样的“破与立”中,生态环保的主旨得以彰显。
剧作将“东方白鹳”化身为热情开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13岁少年“白羽”,让其与12岁的小女主人公“丫儿”有了一段妙不可言的人生奇遇,体现出对少年儿童“成长烦恼”的人文关切。“白羽”是一面象征着自我认知和真实原本的镜子,让羞涩自卑的“丫儿”有了一个面对自我、正视自我、突破自我的契机。在他们的交往中,“白羽”这面镜子不断折射出友爱的光芒,护佑着“丫儿”从最初怯懦忍受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到打开心结勇敢面对挑战,在歌唱比赛舞台上引吭高歌。最终,“丫儿”从同学们口中的“丑小鸭”蝶变成人见人爱的“歌唱小天使”,小观众也从中获得了力量和智慧。
扬州杖头木偶戏是中国偶戏业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然而,近年来为了迎合所谓的“儿童市场”,很多木偶戏(剧)将“人偶同台表演”作为常态,有时甚至出现台上真人与木偶的数量比例平分秋色的情况,这有违传统木偶戏“艺人完全躲在幕后”的表演精髓。
《东方白鹳》坚持完全以杖头木偶表演、去真人化的方式进行舞台呈现。表演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多人同时操控一偶”的技术流程,让木偶既能在地面自由行走,又能在空中飞翔,还能在舞台上不受空间调度的局限。每个木偶的脚踝、手指都可以展现出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塑造出“下一秒不可知”的惊喜造型——这既是排演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也是该剧舞台魅力的最大亮点。
传统杖头木偶戏多为古代历史题材,唱腔上以即兴自由发挥或自创的“戏腔”为主,并常把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旋律素材纳入其中,但这种声腔在当代偶戏舞台上不易引发孩子们的聆听兴趣。为克服这一难题,该剧剧本按照音乐剧框架进行设定,用占全剧时长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几十个唱段来展开叙事。无论是贯穿全剧、多次出现且音乐风格多变的励志主题曲《飞翔》,还是融合了爵士、摇滚、嘻哈等极具现代流行色彩音乐形式的诸多唱段,抑或是扬州民间音乐小调、传统戏曲素材的植入,都赋予台上木偶表演以新的艺术活力。
作为一部当代现实题材的儿童剧目,《东方白鹳》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少年和低幼龄儿童,为了让小观众能迅速走入“东方白鹳”的童话世界,该剧在不破坏、不影响表演的前提下,尝试让观众从“观看剧目”转换为“走进剧目”。
在剧本结构方面,以加入幕间戏(如春游、赛跑、修电路场景等)的方式取代切光换景的常规做法,使孩子们能够无障碍且连贯地了解剧情走向,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在舞台美术方面,通过整体写意与局部写实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小观众的舞台感官体验,又强化了对真实环境的直观印象。在灯光设计方面,屏幕跳跃的动态文字、绚烂多彩的特效灯光、伴随角色需求不断移动变换的灯光强弱和颜色等,都实现了让小观众“走进剧目”。
木偶剧《东方白鹳》在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中记录少年成长,启迪人们对天地万物平等以待,并将当代中国木偶艺术的创作视野进一步推向前沿。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