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诗意中国】
作者:纳张元
时令是初春,暖风拂面。点苍十九峰被微雪覆盖,仿佛是尚未完成的雕塑。洱海碧水蓝天,总有白云悠悠飘过。在苍山与洱海之间,坐落着喜洲古镇。
从西边进入古镇,入口处是一个魁阁,供奉着文运之神魁星。魁阁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是小镇的西大门,其内塑有持笔的魁星像。每天清晨,伴随着校园里孩子的读书声,总有小镇居民来给魁星添油上香。
穿过魁阁,迎面而来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树龄500余年,可谓货真价实的古树。大青树是白族的“风水树”,每个村都有。古树四季常青,一些候鸟或许因此忘记了季节变化,一年四季都驻守在这棵大青树上。鹭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白鹭、池鹭、牛背鹭、夜鹭翔集树上,安营扎寨,繁衍生息。遮天蔽日的大青树当然不可能让鹭鸶独占,喜鹊、斑鸠、画眉、麻雀、鹞鹰、老鸹也纷纷前来,大青树上热闹非凡。这里的居民往往不用上闹钟,每天早上都在鸟鸣中醒来,开始了与鸟为邻的一天。鸟儿们一边叽叽喳喳,一边看着树下来来往往的人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扛着农具往田间走去的男人、到树下的水沟边洗菜淘米的女人、推着手推车到镇上摆摊的小贩……偶尔有羽翼未丰的小鸟掉落,热心的路人总会将它们送回树上。
跟随大青树下潺潺的流水,来到一条步行街上,它直通小镇的中心——四方街。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的建筑一律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临街的商铺都不大,却各具特色。店名都取得很有意思:“那年十七”飘逸着鲜花酥、鲜花茶的清香;“喜洲懒人麻鞋”陈列着充满怀旧情结的非遗手工制品;“花渡”卖的不是花,而是饰以刺绣的挂包和布娃娃;“桃花在大理”制作各种桃花饮品,其中一种叫“桃花酿”的酒最是有名……
四方街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大理石打造的牌坊,名曰“题名坊”,镌刻了古镇的历代名人。一百多年前对小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喜洲商帮的许多商号也镌刻其上。牌坊下的石阶上,几位穿着白族服装的老婆婆正坐着拉家常,脸上布满笑意。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一边品尝喜洲粑粑,一边饶有兴致地欣赏广场上的山歌对唱,是白族的《山花调》。说到喜洲粑粑,这是古镇的特色小吃,又名破酥,有甜、咸两种,外皮香脆,内里绵软,是色、香、味俱佳的麦面烤饼。四方街遍布售卖喜洲粑粑的店铺,香气四处飘散,令人垂涎。
四方街延伸出四条窄窄的街道,都是古街,年代久远。抗战时期,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大学曾南迁,在小镇办学八年。几十年后,许多当年的师生在回忆文章中提及小镇,对这里狭窄而悠长的街道念念不忘。1941年10月,老舍先生来到喜洲讲学,写下了他的感受:“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到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地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80多年过去了,小镇的样貌有了一些变化,但精气神依旧,灵魂没变。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徜徉于喜洲古镇,不禁感叹,这是人类与大自然琴瑟相和溅落在苍洱大地上的一串音符。这乐音流淌了千百年,娓娓动听,余韵悠长。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