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智慧滋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智慧滋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24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冯霞、余亦茹(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执行主任;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汲取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时禁发”的治理理念、“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等,有助于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者是相统一的、和谐共生的,并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即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为“我”所具备,进一步而言就是指万物本性都与“我”所通,这是“天人合一”理念产生的重要基础。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阐明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表达了“天人合一”的追求。宋明理学对“天人合一”作出进一步阐释,程颢提出“天人一本”,认为天理和人性相通,人通过修养可以达到与天理和一;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心与天理相通,人通过“致良知”可以实现天人合一。这些思想观点,表明了华夏先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并认同的自然观念。

    “天人合一”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尊重自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从“敬畏生命,仁爱万物”为始,崇尚以“善”为核心,要求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生命葆有敬畏和仁爱之心,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即做到尊重自然本身。老子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认为宇宙中还有道、天、地,人只是“四大”其中之一,不可以超越其他几个而肆意妄为。同时,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尚书·尧典》提出“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意指在治理国家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规律,按时从事生产活动。《史记·周本纪》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从水源的视角强调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以时禁发”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以时禁发”“取予有节”的生态治理理念,这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优秀传统文化。《管子·八观》记载,“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认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索取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时令开采。《荀子·王制》记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表明人们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进行农耕劳作,那么粮食就会富余,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同时,古人也认识到自然界有其固有运行法则,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如《论语·述而》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等,都提出要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给自然界的循环再生留有时间和空间,保障自然资源的源源不绝。

    除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古代王朝还颁布了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禁令与法度,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逸周书》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伐崇令》记载,“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此外,《策林二》中也提出要用法制控制人的无极之欲,认为天地万物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若不运用法度加以制约,再充沛再丰厚的资源也终会穷尽。这些思想蕴含着先人们对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意识。

    “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

    “天地大美”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中人们倾心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美好境界。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天地本身就具有“大美”,无需依靠语言去表达修饰,这本质上是对自然之美的强烈赞美与向往。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表达了对天地之美永恒与无私的赞美,也表现了对于自然环境状况与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

    除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外,古人也深谙爱护自然之美的必要。“尚俭戒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中形成和沉淀的传统美德,《论语·八佾》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朱子家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强调对自我物欲的控制,也反映了对自然资源的爱护。《论积贮疏》中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即如果使用没有节制,那么资源必将枯竭,表明古人认识到节俭对保障物质资源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生态文化历久弥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了文化根基,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科技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仍然要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智慧滋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0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