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杨桐彤
走在干净整洁的城市街头,道路平坦通畅、绿意盎然;穿行山水环绕的乡间村落,田畴开阔、村貌焕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文明创建正悄然浸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和文明村镇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文化氛围涵养,再到治理体系完善,一幅人与环境和谐、城市与乡村共荣的生动图景,正在中华大地铺陈开来。
推窗见绿 行路闻香
“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来到家附近的公园,在满是绿色的公园里遛弯,心情很舒畅。”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城街道,不少居民深刻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身边美了、生活方便了”。
城市环境治理从点到线、由线及面,深入推进。在河北省沧州市,每周一常态化开展“爱卫有我 健康生活”活动,改善“三包”区域环境卫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动感色彩的运动场地、泡泡海洋儿童乐园等高颜值桥下空间陆续落成,超350处净美街巷、桥下空间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文明创建为城市添彩,也让广袤乡村愈发宜人。从屋舍修缮到道路硬化,从污水处理到村庄绿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古寨村,专门修建的垃圾收集地,让村民李富生感慨“大家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后投入垃圾桶,村里环境更好了”;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中心村,积分制的实施激励,不断增强村民卫生意识,获评“星级美丽庭院”的家庭还会得到年度奖励。
村容整洁、街道清朗,既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是文明建设的可感之处。城乡人居环境的提升,为文明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文脉悠长 润泽城乡
一砖一瓦记录历史印迹,一村一巷镌刻文化记忆。文明创建在城乡之间,让文脉绵延传承,也滋养当下精神生活。
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明建设相得益彰。陕西省西安市打造“馆城融合、人人共享”的“博物馆之城”;福建省泉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宣传推广活动;四川省眉山市围绕三苏文化主题,打造东坡书院等新型文化空间……
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历史街区活化、文物建筑再利用、非遗进社区等方式,让城市历史“可阅读、可体验、可感知”,厚植城市文化根脉,塑造城市品牌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同样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
“我们村有约700年历史,拥有极具岭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保存着20多间书室祠堂,还有多条以耕读传家、敦亲睦族为名的巷道。”谈起村子的历史文化,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党总支书记黄智云满是骄傲。
近年来,为深化文明创建,塱头村挖掘村志家训,创作村歌《古村缘》,绘制文化墙,打造新型文化空间“春阳台”,坚持用传统文化推动村落改造和文明乡风建设,使古村成为热门打卡地。
从城市里的文化地标到田野间的文化广场,文明创建用文化润泽城乡,用精神滋养人心,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拥有更深层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街坊有礼 乡邻有爱
走进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村口一面红墙上的村规民约十分显眼。其中一条写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竞价、压价破坏市场秩序。
随着来迤沙拉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为弘扬文明新风,村里及时更新了村规民约。村民尤凤荣说:“大家坚持诚信经营,如果哪家缺斤少两、胡乱标价,按村规民约是要被处理的。”
一座文明的城市、一个和谐的村落,靠大家来建设、靠大家来守护。城乡文明创建的核心,正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浙江省湖州市成立市民观察团,通过网上自主报名,遴选220名热心市民,每月开展实地探访活动,对小区环境提升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和点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礼迎亚冬 德润冰城”城乡文明十大提升行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等,引导市民游客争做文明旅游践行者;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依托基层治理网格,从群众身边选配2100余名村民小组长(楼长、街长),以村民小组(社区楼栋)为单位,牵头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近1500个,围绕婚丧嫁娶、矛盾纠纷、空巢老人帮扶等展开行动。
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农村,促进城乡文化双向奔赴、共同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明创建,让城市更有温度、乡村更有风韵,持续提升着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