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斑头雁轻盈掠过湖面,黑颈鹤的欢叫响彻天空,成群的牛羊在悠闲散步……仲夏时节,漫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湖畔,蓝天与碧水相映成画,如织游人争相打卡拍照。
尕海湿地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尕海不是海,而是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它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海拔3400多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你能想到,这么大的湖面曾三次干涸见底,这块宝贵的‘高原之肾’差点消失。”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副站长洪强强说。
时钟拨回到30多年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的矿产开发,加上鼠虫害泛滥,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整个区域水土流失达30%,洮河径流量减少30%,尕海湖水域面积一直徘徊在500公顷左右,甚至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三次干涸见底。“在尕海被破坏最严重的时候,看着湖面一点点缩小,我们心里说不出的难受。”67岁的当地牧民王祁茂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那时候都以为尕海湖再也回不来了!
尕海的遭遇引起了国家的关注。1998年,原尕海和则岔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晋升为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全国少有、甘肃唯一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种自然生态的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自然保护区。
一系列抢救性保护举措接续出台。当地政府对居住在尕海湖边的牧民实施了整村搬迁,拆除了旧村落后就地开展植被恢复工作。特别是自2014年起,保护区内大力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和退化湿地恢复项目,成功恢复植被面积达28.1万亩,并有效防治了鼠害。此外,保护区还修建了拦水坝和生态补水渠道,让尕海水流动起来成为“活水”,形成了旱季补水、涝季疏水的有效调节机制。
天鹅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尕海“活”了过来。“近几年,尕海湖面保持在2700公顷左右,湖区沼泽湿地面积恢复到1.2万多公顷,栖息的水鸟常年保持3万只以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系统趋向稳定。”洪强强的话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和黑鹳也在此落脚。“据我们观测,黑颈鹤栖息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最多的时候有150多只;黑鹳数量保持在150只左右,最多的时候有400只。”洪强强说,从暮春到深秋,从盛夏到寒冬,数以万计的候鸟来到尕海湿地休憩、繁衍,这里成为迁徙途中的理想驿站。
为了进一步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还在湖心岛设置了40个人工鸟巢,筑巢成功率高达99%。此外,工作人员还为斑头雁和黑颈鹤佩戴了环志,为研究候鸟迁徙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尕海保护站另一名副站长仁欠,正盯着电脑屏幕,细细查看红外相机记录下的野生动物活动轨迹。他们在附近的巡护点上,布设了近80台红外相机,能够及时记录下野生动物的踪迹。
相机记录下的高山密林深处,饱餐后的斑羚慢腾腾地散步,鬣羚晃动毛发惊起飞鸟,成群的梅花鹿闭目打盹,狍鹿凝望着山谷,岩羊在雪中嬉戏,雪豹巡视着自己的领地……各种动物在此和谐共生。
黑颈鹤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广袤的则岔林区,矿产开发全面退出,森林植被得到有序恢复,10年间森林覆盖率增加2.7倍,近九成山泉恢复出水,带动地下水位快速回升。“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科考中未曾记录的梅花鹿、中华斑羚、羚牛、毛冠鹿等大型野生动物,近年来相继出现,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连续7年监测到雪豹活动的影像资料。”仁欠补充道。
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湿地植物种类从345种增加到386种,湿地动物种类也从81种增至109种,水鸟种类更是从63种增至80种。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得到了国际湿地组织的高度赞扬。
“我们在扛牢保护责任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甘南州碌曲县委书记吴煜介绍,整个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碌曲县近一半的面积,涉及4个乡镇、11个行政村和1.4万农牧民,县里依托政策红利和资源禀赋,着力发展以马队驿站、旅游小镇、草原帐篷、牧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升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多内容详见光明日报客户端专题页面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