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强降雨、高温、台风等多发频发。今年我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总体形势如何?将采取哪些防范应对措施?7月15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降水呈现“南北多、长江少”特点
“预计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全国降水呈现‘南北多、长江少’的特点,登陆的台风数量接近常年。”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徐宪彪说。
据预测,珠江、黄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可能会出现较重的汛情;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可能会高温少雨,出现旱情。预计有2至3个台风登陆我国。
据介绍,针对“七下八上”期间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将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将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紧盯极端天气过程,滚动联合会商;强化预警“叫应”、果断转移避险;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和相关的设施装备,做好各类专业队伍的对接,科学、高效投入抢险救援,特别是在重点地区落实通信的保底设备,提前做好“三断”极端情况的应对。
入汛以来汛情总体平稳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大江大河没有发生超警或者编号洪水,汛情总体平稳,但局地极端暴雨多发,有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发生的灾害较为严重。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洪涝灾害共造成1132万人次受灾,101人死亡失踪,48.2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10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别下降66.4%、19.1%、67.7%和47.2%。
徐宪彪介绍,国家防总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强化隐患排查和整改提升,组织8个国家防总检查组到全国15个重点省份开展督导检查;先后27次启动调整应急响应,派出21个工作组赶赴一线,联合财政部及时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8.75亿元,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时调拨中央抢险救灾物资;提前预置布防4万多名抢险救援力量和翼龙无人机等装备,强化多灾易灾边远乡村保底通讯装备,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累计出动3.8万余人次,累计营救和疏散群众1.1万余人。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
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介绍,近年来,应急管理部立足“全灾种、大应急”,不断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既借助新技术,又用好“老把式”,确保预警到重点地区、叫应到重点人群、应用到关键场景,为避灾避险、应急准备争取更多时间“窗口期”,为风险评估、抢险救援提供可靠的“全景图”。
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长期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工作,是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的‘老把式’,经验丰富,许多险情在成灾前就被发现并成功处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杨旭东说。
入汛以来,在南方多地洪涝地质灾害现场勘察中,遥感监测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管理部建立重大灾害社会力量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目前已有600余家单位、2000余架无人机参与,基本形成中东部地区2至6小时、西部偏远地区12小时以内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民、商等卫星资源优势,完善卫星遥感应急监测机制,为险情灾情研判、失联人员搜救、救援队伍作业提供支撑。
此外,在科技赋能方面,应急管理部建成运行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接入气象、水利等6个涉灾部门50余类实时监测预报预警数据,以及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30余类灾害数据;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发灾害预警评估和模拟仿真模型,为开展多灾种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