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31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点·美术作品与抗战】

  作者:吴为山(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5年9月3日,在我的家乡江苏盐城东台市东进广场立起了一尊大型雕塑《新四军东进》。雕塑本体高3.4米,长5米,宽1.2米,连同底座高达7米,巍巍然,展现了策马奋勇向前的战士形象。人们不仅从雕塑的气势中感受到新四军东进的雄姿,也会被其大无畏精神所鼓舞。这尊雕塑是我应家乡委托主持创作的,我时年23岁,正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为大二学生。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新四军东进(1985年)

  2025年5月25日,为纪念抗日名将左权殉国83周年,在中国美术馆庄严的大厅里,我将刚刚创作的左权铜像捐赠给山西省左权县。这尊铜像融坚毅的品格于太行山般的道道肌理中,使英雄的民族之魂跃然于雕塑形体的线面之上,展现出巨大张力。雕塑现立于左权烈士陵园,时刻提醒着人们缅怀先烈,赓续红色文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两尊雕塑,跨度40年,分别通过对新四军、八路军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创作《新四军东进》的过程中,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此后40年间,我又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抗战主题雕塑创作:为新四军纪念馆创作的《东进》《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群雕》,表现太行山地区八路军抗战主题的《豆选》《庆祝边区临参会》,表现坚贞不屈的抗联英雄的汉白玉雕塑《赵一曼》,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文艺的《文艺的号角》,表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聂耳》,此外,我创作的群雕《宋庆龄和国际友人》展现了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深厚情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雕》刻载了中华民族曾遭受的沉重灾难,《拉贝像》刻画了在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杀中保护中国难民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先生的形象……这些雕塑熔铸了我深深的情感。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胜利的号角(2007年)

  艺术表现生活,记载历史。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回想当年创作《新四军东进》雕塑,正是炎热的夏天,我们在县委党校的工棚创作,钢筋、钢架焊接火花飞溅,如注汗水滴落到红色塑泥之中!记得当时我访问了不少新四军老战士,他们当中有的曾亲耳聆听过陈毅作战前的动员,看到过粟裕骑马行军的威武……这是我第一次塑战马,塑新四军形象,那筋骨、铁蹄,那腰带、驳壳枪……当雕塑耸立广场,上空响起嘹亮的新四军军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转眼到了2008年,我又受命为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创作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像,同时创作了雕塑《东进》立于正门广场。那吹军号的战士,巍然似山,迎着朝阳,面对辽阔的战场,吹响了气壮山河、响彻云天的东进号角!2020年,纪念馆易名为新四军纪念馆,家乡人民又再次嘱我以新四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情景,创作一组雕塑《铁军忠魂》。战旗如云,所向披靡,呼应了广场吹军号的战士,这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从《新四军东进》,到《东进》,再到《铁军忠魂》,跨度35年的创作构成了一个整体,展现伟大的铁军精神。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地处处是战场,距盐城300多公里的山东枣庄,活跃着一支威震敌胆的铁道游击队。他们“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这是人民战争伟力的生动体现。2021年,我在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创作大型浮雕时,为表现他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机智灵活的作战战略,我选取了弹奏动人心弦的“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场景,表现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拦截敌人火车、飞夺军用物资的场面使整个作品情节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刘洪作为主要人物贯穿于这些场景中,使英雄叙事可信、可亲、可敬。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铁军忠魂(2020年)

  肖像雕塑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是个人的形象,但实质上是群体共性在个性中的表现。我为左权将军塑像,他面部肌肉线条的坚韧和目光的坚毅,折射出英雄的坚强意志和信念;挺拔的身躯和迎风的大衣,恰似太行山坚不可摧的岩石。他与东进的新四军战士形象遥相呼应,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之写照。同样,在塑造抗联英雄赵一曼时,以汉白玉雕刻,塑造其手持驳壳枪、身先士卒的飒爽英姿,表现这位白山黑水中的玉魂。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是永远的创作主题。要让其成为最动人的篇章,必须深刻领悟英雄内心深处的崇高境界,这境界始终与“爱国”紧密相连。“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激昂的旋律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它唤起亿万民众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作为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的《聂耳》雕像,我刻画的是正在酝酿谱写进行曲的聂耳。他沉浸于创作之中,步履坚定,飞扬的外衣恰似燎原的烽火,他的手在铿锵的音乐声中指挥千军万马奔向疆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也有不少国际主义战士来中国,他们或奔赴前线,或救死扶伤,或揭露侵略暴行,或推动国际社会的支援,这与当时宋庆龄挺身而出、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美国记者斯诺,用《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英雄斗争;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战场,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抢救八路军战士生命;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在战火中救治伤员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刻载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创作的《宋庆龄与国际友人》,以汉白玉圆雕与青铜浮雕相结合,在厚重感中显现视觉层次。在光线流转间,让汉白玉柔和的光质呈现和平的温度。宋庆龄的坚毅与慈祥和国际友人对她的尊重与信任,共同构成了一座“携手同行”的纪念碑。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家破人亡(2007年)

  我们不能忘记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所有善良的人们。这些年我塑造了在南京大屠杀中,以一己之力设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了20多万平民,被南京人民称为“恩人”的约翰·拉贝;塑造了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杰出华裔作家张纯如;塑造了许多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这也是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

  作为对世界和平、对人类未来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有必要向世界揭露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暴行,让历史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

  2005年12月15日,我接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大型雕塑的任务。曾记得我上大学时第一次参观这里后,噩梦像驱不走的乌云,几天吃不下饭,我在想,当无辜的老奶奶、小孩被推下万人坑活埋,在泥土覆盖、奄奄一息的时刻,他们在想什么?

  我要复活这些冤魂!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聂耳(2009年)

  高达18米的建筑下,池水映天,如明镜鉴史。池边是千余米通向纪念馆大门的路,我以《逃难》为题塑造了十组人物,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其中,最让人悲悯的是婴儿趴在死去母亲身上吸吮最后一口奶的场面,它是以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为原型而创作的。我访问过常志强,他在回忆亲身经历的情景时仍老泪横流。这些被“复活”的冤魂放置于水池,与走向纪念馆的人们迎面相遇,时光在这里交错,控诉与对话时刻在进行,许多国际友人在此肃然……

  与该组雕塑为邻的高达11.5米的《家破人亡》是纪念馆的标志,与《家破人亡》对应的,是纪念馆大门口高13米的巨像《冤魂的呐喊》。一只冤魂的手直指天空,雕塑以三角形打破宁静,插入云霄。这是撕心裂肺的呐喊!在这悬崖般的造型上,以庄重的字体铸上了不可磨灭的字句: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

  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我祈求,

  我期望,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的崛起!!!

  参观完展览,走出纪念馆,便是胜利广场。这是“精神的崛起”场域,是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胜利的象征。在长400米、高10米的墙壁上,我以V字构图,分别创作了以黄河、长江为主线的抗日图景。黄河咆哮,巨浪震天,战马奔驰;滔滔长江,滚滚向前,军号嘹亮。这是胜利之墙!是人民、正义必胜之墙!

何以铸魂——以雕塑为抗战立碑

左权(2025年)

  从东进的军号到胜利的军号,苦难的中华民族在浴火重生中前进,在不畏强暴、英雄奋斗中走向胜利。让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回顾抗战胜利,缅怀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做文明与和平的守护者。

  (本文资料图片均为吴为山雕塑作品)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