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尚永亮(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言之有物”向来是克服虚浮空泛文风的基本要求。至于所言之“物”,虽指向多端,但其价值重在能否发现问题,直击要害、启人心智。换言之,要做到“言之有物”,内心必先盘桓真问题。一个具有现实针对性、迫切性或颠覆性的问题,本身就是文章书写的意义所在;一篇文字唯有凸显出让读者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触动的问题意识,才算真正“有物”。
问题意识,首在破除虚空高论,回应现实关切。孟子慨叹:“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不得已”源于对时代痼疾的锐利洞察和基于道义的责任担承。一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将目光直指“民命何堪”这一现实困境,宛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有力剥落了滔滔空谈“仁义”者的华衣,尽显直面苍生苦难的思想者风骨。
问题意识之可贵,更在其能淬炼思想,唤醒沉睡之灵魂。鲁迅杂文如匕首投枪,其锋锐多来自对国民性痼疾的深刻拷问。诸如“铁屋子”的窒息意象、“看客”的麻木群像,都是围绕“如何唤醒国人”这一宏大命题,对精神病灶的犀利解剖和思想熔铸。其《灯下漫笔》由现实乱局直溯历史长河,断言中国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之轮回,进而呼唤“人”的彻底觉醒。全文目光如炬,情感炽烈,裹挟愤怒、讽刺与深悯,在问题意识导引下,生发出深远的思想启蒙意义。
问题意识,复能聚沙成塔,赋予散材以精魄。中唐师道陵夷,士人普遍“耻学于师”。韩愈遂撰《师说》,高标“传道受业解惑”之师者职能,由“人非生而知之”推至“圣人无常师”,纵横驰说,层层递进,终使“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核心义旨如血脉贯通,昭然彰显。若无“重振师道”这一根本问题的统摄,再丰赡的材料亦如断线之珠,难成华章。
由此可以说:文章之魂,不在辞藻之华美、技巧之玩弄,而在问题之发现、论述之精深。问题意识赋予文字以沉甸甸的质感,并以其由直面问题所生成的深邃、锐利,穿越历史迷雾与现实喧嚣,展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