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晨、冯秀军(分别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深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任务要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思政课内涵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力量源泉。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教学实践中,可将《论语》中的“仁礼”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把《礼记·大同篇》中的社会理想与共同富裕目标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理论讲授打开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既要反对离开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全盘复古”,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地全盘继承,甚至用传统理念否定现代文明;又要反对割断传统文化“根脉”的“文化虚无”,认为传统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主张全盘抛弃传统,彻底割裂历史传承。对漫长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批判扬弃,让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绽放时代光彩。
以革命文化铸就思政课红色基因
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铸就了思政课的红色基因和鲜亮底色。以革命文化铸牢思政课的红色基因,需深刻把握、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引导学生在革命文化陶冶中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行力量。
革命文化中蕴藏着“过去我们为何能够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提供了“未来我们如何持续成功”的精神指引。从南湖红船的开天辟地到井冈摇篮的星火燎原,从长征途中的信仰之光到延安窑洞的真理之声,从西柏坡的进京赶考到天安门的庄严宣告,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牺牲与奉献,是思政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红色精神富矿。将革命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相结合,是思政课激活青年学生红色基因、激励成长奋进的重要路径。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不时沉渣泛起,通过歪曲革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来消解革命文化的价值。思政课必须主动发声,驳斥谬误,以大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英雄的崇高与伟大,让学生在明辨是非中坚定历史自信,让红色基因在正本清源中更加鲜亮。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政课价值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当代结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政课的价值方向,需深刻把握其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创新引领性,让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学生在认识时代中坚定理想信念。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思想成长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时代传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引。思政课教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深入剖析伟大成就背后的价值支撑,引导学生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感受先进文化的力量,以实践伟力增强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思想穿透力。
抵御西方“普世价值”渗透是思政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既要讲清“普世价值”的理论虚伪性,还要揭露其现实危害性。要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讲清楚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廓清思想迷雾,坚定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