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晓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日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上演。音乐会以“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为史诗脉络,奏响12组曲目,将百年党史的壮阔征程化作可听可感的动人旋律,通过管弦乐、混声合唱、民族器乐演奏等多样化形式,构建起立体化的“音乐党史”。
音乐会上半场精选一系列经典抗战乐曲。每首曲目既讲述特定史实,又在风格和动机上与其他曲目形成关联,通过旋律动机的发展、情绪层次的递进与多形式合唱的设计,如同电影蒙太奇般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抗战全景。
开场曲《红旗颂》以厚重庄严的管弦语言开启历史记忆,借用《义勇军进行曲》与《东方红》的主题动机,吹响奋战号角,唤醒爱国信念。随后一组合唱曲联唱构成抗战叙事的核心段落,展现了从浴血奋战到敌后游击、再到民族奋起的过程。交响合唱《在太行山上》以“红日照遍了东方”的抒情旋律开篇,进入快板后以铿锵有力的节奏描绘八路军在太行山一带英勇抗战的场景,体现出战场的惨烈与抗争的决心。女声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进行曲风格中,通过不断重复的短促乐句传达游击队深入敌后的神速与坚定,旋律紧凑,富有攻击性。男声合唱《游击队歌》情绪一转,以轻快活泼的曲调描绘游击战士的机智与乐观,采用简洁的调式和切分节奏,体现敌后武装的灵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混声合唱《保卫黄河》作为高潮,以雄壮有力的主旋律、多声部轮唱,将抗战氛围推向顶点,象征民族力量如黄河奔流般汇聚。最终,《人民的胜利》以铜管乐器的辉煌齐鸣象征胜利与希望的到来,完成从战争苦难到抗争历程再到胜利曙光的完整叙事。
中华美学注重情景交融的“意象生成”。在带领观众重温革命峥嵘岁月后,童声合唱《我们的田野》通过碧水稻田、荷花金鲤、芦苇野鸭等意象的诗意营造,在舒展流畅的旋律与纯净清澈的童声中,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好田园图景。作为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勃勃生机的作品,这首歌曲不直接诉诸宏大叙事,而是以儿童眼中的“田野”为起点,用“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意象层层铺展,将“爱祖国”的情感落地为“爱田野”的具体感知,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憧憬。
紧接着,两首创作于新时代的管弦乐《千里江山》与《清风云月》,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寄托于更广阔的天地。其中,《千里江山》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音乐会所节选的第一乐章“云飞起,楚天千里”,通过管弦乐队的立体音响营造出全景式的宏大视角,呈现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的祖国山河意象。
音乐会中段,多种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风貌与团结共融的时代精神。二胡与手鼓交织出《我们新疆好地方》中欢快明亮的节奏,营造出热烈奔放的西域氛围;笛声悠长婉转,奏出《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藏族民歌韵味,传递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深切礼赞。唢呐高亢响起,引出《焕彩国风》中多种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协奏。该作品巧妙地将时下热门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原声音乐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主题歌曲融为一体,以传统民乐的当代表达奏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交响乐队在其中起到结构支撑与音响拓展的作用,使各种民族乐器在厚重丰富的音响织体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可以看到,这场音乐会既精选了创作于革命时期、参与历史真实书写的红色经典,又融入创作于当下的时代新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横跨百年且多元丰富的音乐对话。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0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