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甘肃定西:全链发展做强薯产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甘肃定西:全链发展做强薯产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4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婧

  盛夏七月,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的万亩基地里,地膜覆盖的土地上,马铃薯秧子窜得正旺。农民石玉成蹲在田埂边,讲述种植的变化:“以前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年景一亩地也就收2000多斤,碰上旱年,本钱都捞不回来。”他掰着手指头算起账,“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型农机能开进来了,引洮的水浇到地头了,产量直接翻了两三番。”

  行走在定西的乡间,常能听到当地人幽默地介绍:“我们这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这朴实的笑语,道出了马铃薯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缘。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西秦岭交会地带的定西,独特的海拔梯度、雨热同期的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富含钾元素的土壤,让定西成为马铃薯生长的“黄金带”。这里种出的马铃薯中干物质含量最高达30.7%,淀粉含量超24%,天生高粉又耐储藏,具备发展加工产业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战略目标,坚持体系化良繁、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多元化储藏、高端化研发、品牌化营销的‘全链发展’思路,全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介绍。

  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4年,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254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链人员就业近60万人,马铃薯产业成了定西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走进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的育种温室,一人多高的马铃薯植株枝繁叶茂,洁白的花朵簇拥开放,枝条上悬挂着的一颗颗翠绿的浆果引人注目。

  “这就是通过人工杂交授粉结出的‘种子工厂’。每一颗浆果里,都藏着200粒左右的小种子,”研究所所长李进福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枚浆果,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每年能生产约20万粒这样的杂交种子,经过5到8年严苛的选育、淘汰、验证,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两个兼具好看、好吃、高产等优点的品种。”

  好种出好苗,良种就是产业的“芯片”。定西市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展开种质资源攻关。截至目前,已经引进筛选和自主选育13个高产抗病新品种,全市年产马铃薯原原种超18亿粒、脱毒种薯超220万吨,种薯畅销国内主产区及沙特、土耳其等“一带一路”国家。

  科技赋能不仅在实验室,更深深扎根于广袤田野。在鲁家沟镇,曾经零散的小地块、窄地块已连片平整为万亩“机耕田”,引洮河水通过两级泵站跃上400多米高的山坡,经由115公里管道注入15座调蓄水池,最终通过遍布田间的滴灌口,将水肥精准送达作物根系。

  尝到甜头的合作社理事长李聚东,在花岔村周边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植马铃薯。他俯身轻抚田埂上的滴灌软管:“每隔30厘米一个滴口,水肥直送土豆根。加上物联网监测,墒情肥力一目了然,自动调控,精准得很。省水、省工、省肥,种出的洋芋个头匀、品质好、卖相靓,亩产从2800斤蹿到8000多斤!”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配合土地整治与智能农机,让农户实现了“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目标。定西市通过推广“梯田+马铃薯”“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今年建成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6个,带动250万亩标准化种植,其中33万亩加工原料基地实现“订单化”生产。

  定西的马铃薯加工版图,早已突破宽粉的单一领域。目前,定西已培育28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96万吨,加工产值超50亿元,形成涵盖精淀粉、全粉、主食化产品、休闲食品、鲜食粉、干粉等多款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体系。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4日 10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