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2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精准施策恢复海草床生态系统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野

  一簇簇细长的海草叶片在大海里随波摇曳,鱼、虾、贝、海马幼苗在叶片间觅食。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的海域,一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海草床,成为海洋生物的“育婴房”“庇护所”和“大食堂”。

  海草床,即大面积分布的连片海草,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世界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床通常生长在浅海和河口水域,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它在稳固海底泥沙、净化水质、强化海岸带防护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贡献了18%的海洋固碳量,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碳汇”主力军。近年来,受陆源污染、气候变化、渔业活动影响,我国部分海草床区域植被消失,退化趋势明显。

  2019年以来,唐山市对曹妃甸海域938公顷海草床进行生态修复,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强化精准施策,“清、修、保”并举,这片珍贵的“海底草原”重新丰茂繁密起来,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25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

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

在渤海唐山曹妃甸海域,工作人员正在管护海草床。卢铭摄/光明图片

  勤探索,破解“海底播种”难题

  从曹妃甸区中心渔港向东南方向走3海里,便到达这片总面积达4427公顷、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退潮时,海水最浅处只有成人膝盖高度。

  “拖网捕捞、赶海挖掘等渔业活动,会挤占海草的生存空间,给海草床的底栖动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介绍,前些年,曹妃甸海域海草床呈现出局部退化趋势,部分区域出现稀疏区和裸斑区。

  2019年,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一期启动,清理清除500公顷范围内地笼、废弃渔网等渔具,禁止渔船进入修复区,最大限度减少渔业活动对海草床的影响。同时,多部门联合行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改善近岸海域水质。

  “曹妃甸海域的海草床主要由这种鳗草构成,它跟陆地植物一样拥有根、茎、叶,能在浅海扎根。但因为生长环境更为复杂,鳗草自然繁殖速度缓慢,种子留存率低,很多退化区域仅靠改善环境、自然修复效果不佳。”施志军捞起一缕一米左右长的脱落鳗草叶片介绍,曹妃甸海域海草床修复采取差异化修复策略,恢复力较强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巡护;恢复力较弱区域综合运用底质修复、种子播种、种苗移栽、植株移植等方式进行人工修复。

  海草床被称作“海底草原”,人工种植远非在陆地上种草那般简单。“我们先采用移植的办法,从海草密集区挖取成熟植株,移栽到稀疏区、裸斑区。”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牛世豪介绍,“一开始没经验,鳗草种下去没几天就被海水冲走了。后来我们摸索着在海草根部附着上泥坯,这样能把草固定住。”据了解,曹妃甸海草床修复一期工程共人工移栽海草植株450万株。

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

在渤海唐山曹妃甸海域,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海草床修复。资料图片

  二期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配制出与海泥成分相似的营养土,搓成泥丸,再把鳗草种子埋进泥丸,借助播种器埋进海底泥土。乒乓球大小的泥丸,有效增加了种子的稳定性,能抵御水流冲刷,降低被捕食风险,这种方式显著提升了种子的留存率和萌发成功率。

  对于底质受损严重的裸斑区,技术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底基质”改造工程,为海草重新扎根打造了坚实的“土壤”基础。二期工程还引入了更为集约化的“陆地育苗移栽”技术,在受控环境中培育出健壮的鳗草幼苗,再移栽至修复区,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和成活率。

  两期工程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达938公顷,构建起一套包含种子采集、基质改良、精准播种、幼苗培育与移栽、智能监测等环节的“全流程多要素”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保成果,多维监测减少人类活动

  修复成果来之不易,后期管护更需智慧和决心。

  在距离曹妃甸海草床区域不远处,一座200平方米的海草床智能监测平台稳稳矗立在海面。

  “这个海上监测平台平时无需人工值守,依靠水下摄像机、水下传感器等设备,就能将水文、水质数据和水上水下视频,通过高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传至岸上接收部门。”施志军介绍,海草床智能监测系统是修复工程二期的重要成果,由1套海草床智能监测平台、2个海草床监测站点和6个电子界桩组成,为科学管护和精准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监测屏幕上,海草床区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pH值、流速等环境参数一目了然。“如果出现数据异常,我们将及时分析研判,采取应对措施。”施志军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掌控海草生长状况,还能监控近海渔业生产等人为活动动态。曹妃甸区对进入修复区的船只严格管控,特别是禁止吸蛤船、拖网渔船等对海草床破坏性大的船只进入核心区域,降低损害海草和破坏底质的风险。

  除智能监测外,曹妃甸区还加强了实地巡逻。项目管护单位配置了巡逻船和快艇,每天对修复区进行巡逻,对可能破坏海草床的行为进行制止,或及时移交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警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共同处置。执法部门加强联合巡查执法,对违规活动形成有力震慑。

  在海草生长区域减少人类活动,是对海草床最好的保护措施之一。记者了解到,如今,曹妃甸海草床区域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唐山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警局、农业农村局三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开展“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区共护”行动,高效联动。

  见成效,生物量均值提升321%

  经过6年的科学修复与长效管护,曹妃甸的海底结出了丰硕的生态果实。从修复前后的航拍图片可以看出,曹妃甸海草床区域昔日的稀疏区和裸斑区,如今已被油绿茂密的海草覆盖。

  “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修复区海草生态特征良好,与原生区海草的差距逐步缩小。水环境和底质环境保持稳定,整体海草床面积在稳步提升,裸斑区获得了良好的修复,裸斑面积在不断缩小,修复后的海草与天然种群能够很好地共生。”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水勘院副院长左丽明介绍。

  海草床的恢复,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和育幼场。修复区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修复前的60种增至111种,同比提升85%。生物量均值更是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从每平方米4.51克跃升至19克,提升幅度高达321%,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

  曹妃甸海草床的恢复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松江鲈、海参、海马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资源量显著回升,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

  此外,海草床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得以充分展现。茂密的海草层如同天然的“海水净化器”,通过叶片沉降悬浮颗粒物、高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显著改善了修复区域及周边海域的水质透明度。海草发达的根系牢牢固定着海底泥沙,有效减缓了海岸侵蚀。其巨大的固碳能力,也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宝贵的“蓝色”力量。

  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其宏大的规模、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显著的修复成效,成为我国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标杆工程之一。

  这片“海底草原”正日益成为吸引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繁衍生息的“蓝色家园”。曹妃甸依托海草床独特的生态景观本底,创新构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海洋休闲渔业、生态观光、科普研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发展业态。2025年1月至7月,曹妃甸区累计接待游客543.57万人次,同比增长7.95%;旅游收入42.94亿元,同比增长14.05%,有效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2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