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烟火人间】
作者:肖复兴(《人民文学》杂志社原副主编)
今年夏天,北京极热。那天清早,忽然有凉风阵阵,心想好久没去天坛了,趁这时候凉快,赶紧去那里转转。谁想,走到半路,下起雨来,不过,还好,雨不算大。跑到天坛,好家伙,刚进门,就像戏台转场,雨说大就一下子大了起来,瓢泼一般,倾泻而下。赶紧打着伞,一路小跑,奔向长廊避雨。长廊里面已经密麻麻挤满了人,地上湿漉漉的,看样子,大雨已经下了有一阵子。
真没想到下这么大的雨,还有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沿着长廊,一路往前走,全都是人挤着人。走到长廊尽头的拐弯处,往左拐,是祈年殿的入口,游人更多,大概都在排队等候进入祈年殿。右边是宰牲亭的神库,平常的日子里,进去参观的游人很多,今天,却不见什么人进去,我在门口往里看看,地面积水严重。
我站在长廊里,想等雨小点儿,出去往北门的方向走走,起码得走到皇乾殿的后墙吧,也算没白冒着这么大的雨来一趟天坛。在天坛,能够遇到这样大的雨,也不容易。无所事事,四下张望,往西望,每棵白皮松树干四周,前些年新装的一圈圈棕色木椅上空无一人,哗哗的雨点儿溅到上面,飞珠跳玉般蹦得正欢,自娱自乐。往东望,雨雾中的草坪和柏树格外绿。草坪葱嫩,如小孩子的脸蛋儿挂满泪珠儿,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些不开心;柏树苍绿,像老人皱纹纵横的大手擎起绿色的大伞,在等候什么人的造访。
多少年了,来天坛多少次了,从来没有遇见过天坛里面下这么大的雨。旁边有人在说话,一位说:只要一下雨,天坛里的雨,比附近的雨下得都大。另一位问:这是什么理儿呢?那一位说:什么理儿,天坛厉害呗!又一位说:你们不知道吗?天坛这地方聚雨!说罢,三人呵呵地笑。望着挤在长廊里密密麻麻的游人,我心里说,天坛不仅聚雨,还聚人气呢!
不见雨小下来的劲头儿,更不见雨有停下来的意思。心想,不能就这样憋在长廊里看雨吧?这么多闷热的日子,终于有这样一场大雨淋漓,还是得出去淋淋雨吧,夏天里能有一场痛快的雨淋淋,就跟冬天遇上一场纷飞的大雪一样难得。这时候,看见一个人影,在我的身前一闪而过,一身藏蓝色衣服,戴着红臂章,是位保安。他撑开一把伞,走出长廊,我也跟着走了出去。
甬道上,积水很多,道不平的地方积水更多。看着前面走着的保安,赤脚穿着凉鞋,蹚着水,噼噼啪啪地溅起水花,无所顾忌,一直往前走。我紧跟着他,也一直往前走。左边是祈年殿高高的外墙,墙上的螭首口,喷水如注,哗哗有声,似乎在为这场大雨呐喊助威。我不住转过头,看隔不多远便是一个螭首,整齐有序,林立一排,赞叹着古人的智慧,建祈年殿时就想好了下雨积水的问题。祈年殿外四周的柏树林,基本上是这些年后种的,没想到从祈年殿里喷射出来的水,派上了用处,可以浇灌这一片干渴的柏树林。不是下如此大的雨,见不到天坛里螭首喷水这样的壮观。这是大雨中天坛给游客额外加演的赠品。
保安不管这些,对于螭首,大概常见而见怪不怪,就那么蹚着水径直往前走,雨实在太大,单薄的伞管不了什么用,他的身子已经湿淋淋的。一把伞在风雨中摇摇晃晃,像花开摇曳,把雨水潇洒地甩在了身后。
他一直走到皇乾殿的后墙,这里有一片开阔的草坪,摆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平常的日子里,站在花坛前的栏杆旁打卡拍照的人很多。站在这里,不仅可以照到皇乾殿巍峨的红墙和蓝琉璃瓦顶,还可以照得到祈年殿的一角,既省下了进祈年殿的门票钱,还省下了一进一出的时间。今天,这里却一个游人都没有,静悄悄的,只有雨敲打着地面和树木的声音,花坛里的花,显得有些寂寞。
保安还在往前走。跟着他,我也往前走。走到皇乾殿后墙的中间,这里是天坛的中轴线,从最南面的南天门,到圜丘,到回音壁、皇穹宇、丹陛桥御道、祈年殿,再到这里的皇乾殿,串联起天坛最重要最辉煌的建筑,是游客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朝北正对着北天门,甬道两旁高大的银杏树,秋天满树金黄,才是盛景。今天,沐浴在大雨中,在北天门的红门红墙的映衬中,它们笔直参天,光亮水滑,换了一套装束一样,绿得那样清新醒目,出演一年四季中天坛最难得一见的壮观角色。
这时候,我看见,有一位保安,手里打着一把伞,脚下踩着水花,从银杏树下朝这位保安走了过来。他们在交接班。他们都已经浑身湿透。平常的日子里,这里常见有保安执勤,既为保护建筑古树,也为游客排忧解难。在这里,他们见惯了那么多南来北往的游人,红男绿女,老、少、老外。没有想到,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空旷无人,他们还在坚守岗位。
大雨中,雨点儿噼里啪啦,打在他们头顶的伞上,激越的声音,像击打着锣鼓点儿。他们的四周,草青树绿花艳。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