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晨曦走笔】
作者:陈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当代青年的学习社交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技能交换伙伴,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去交换学习感兴趣的新领域。无论是用摄影技巧换取编程知识,还是以烹饪手艺交换吉他弹奏,以“技能”为纽带、以“互学”为特色的新型社交模式,不仅为青年人打开了低成本学习新技能的大门,更为他们构建多元深层社交关系提供了全新路径,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主动学习、开放包容、互助共进的精神风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积极关注、支持和引导。
青年技能交换热潮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人的成长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在技能交换过程中所建立的互学互助关系,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它打破了个体孤立学习的局限,将每个人都置于一个相互连接的社会网络之中,个体通过技能的分享与获取,与他人建立起互为依存的社会联系;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每个人的贡献也都服务于整个社会网络的发展。技能流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构建与维护的过程。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模式,正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特征。
技能交换的魅力还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品格。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技能交换强调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当有人通过技能交换学习烘焙时,是在亲手和面、调配、烘烤中感受技艺的精妙;当有人将水彩技巧传授给学习蜡染的伙伴时,也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理念。“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理念在技能交换中得到充分体现,让知识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技能交换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成果交换。每个人掌握的技能,都是其学习实践的结晶,承载着具体的使用价值。传统商品交换往往以货币为媒介,追求价值增值,而技能交换中的使用价值直接对接,体现出更加纯粹的互惠本质,让“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在小范围内得到实现。当年轻人在书法与英语口语的交换中收获文化自信,在摄影与吉他的互学中体验艺术魅力时,双方都获得了真正需要的价值,实现了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
更为重要的是,技能交换热潮深刻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技能交换作为当代青年自发探索的新型学习方式,真实反映了青年提升自我的自驱力,为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在技能交换中,青年人不再满足于单一技能的掌握,而是主动拓展能力边界,通过跨界学习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互学共助的过程中,青年收获的不仅是多元化的技能,更是开放包容的心态、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虽然技能交换起始于个人兴趣的拓展,但产生的积极效应超越个体层面,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青年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意识,让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在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中展现出的青春活力。
面对如此充满生机的实践探索,青年朋友们不妨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参与其中。技能交换的价值在于互助共进,需要我们以真诚的态度投入,既要耐心地传授自己的技能,也要开放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在追求技能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学习质量,建立必要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交换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选择安全的交流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组织实地聚会、技能展示等活动,让技能交换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生活,在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中强化学习效果和社会联系。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