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3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美丽中国大写意】

  编者按

  我国是海洋大国。从辽宁到海南,283个海湾自北向南分布在11个沿海省(区、市),串珠成链,装点着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

  2019年,我国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开启以“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为标尺的海洋生态治理实践。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跃升至83.7%,较2018年提升了12.4个百分点,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美丽海湾,看——

  广东珠海:有座无居民海岛花园

  光明日报记者 雷爱侠 吴春燕

  落日为幕,潮声作和,白鹭、牛背鹭、海鸥、燕子等各种鸟类悠闲漫步……从曾经的荒山裸地到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广东珠海三角岛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旅游”的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新路径。

  三角岛,也称“长琴岛”。天气晴朗时,站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三角岛上,可远眺珠海、香港、澳门三地景色。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中华白海豚在广西三娘湾附近海域跃出海面。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规模采石活动导致整岛约三分之二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仅东部0.8千米岸线保存较好,其余岸线稳定性差、侵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017年,借助广东省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出(转)让试点的契机,珠海以“公益+旅游”模式对三角岛进行保护性开发。

  2019年5月,《珠海经济特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出台。“此举为引导我市海岛保护性开发保驾护航。”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海域海岛科胡宇告诉记者。与此同时,省级专项资金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开启了从荒岛到绿洲的转变。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海陆二元性特征,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万山分局副局长苟彦斌介绍,通过“改土、复绿、净水、固岸、造景”等措施对全岛体要素进行系统治理,全方位构建海岛“山、林、湖、海”生态系统。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累计整治修复受损岸线3.9千米、边坡复绿5公顷、裸地复绿24公顷,全岛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64%,海岛生物多样性也随之提升。

  调查显示,整岛植物、动物种类由修复前均不足100种分别恢复为470余种、170余种。

  依托显著的生态修复成效和独特的海岛资源禀赋,结合现有的生态修复成果,草坪露营基地、沙滩商业区、特色住宿酒店等文旅项目在岛落成。

  2023年5月,三角岛正式投入运营。修复后的三角岛,新增公众亲海空间,恢复砂质岸线0.83千米,形成沙滩面积4公顷,为游客提供优质亲海区域。

  岛上还创新实施“海岛管家”景区化管理模式,对园林绿化、古树名木保护、森林防火巡查、环境卫生等实行一体化、精细化管护,有效巩固和延续生态修复成果。

  与此同时,运营单位通过整理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的历史资料与实践经验,系统规划开发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特色生态研学课程体系,把海岛生态修复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以及环保理念,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实践活动,提升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

  裸露的岩壁成了天然画布,废弃矿坑化作音乐剧场……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收入反哺海岛生态修复,形成“修复—运营—反哺”良性循环,这座小岛已从资源开采地,变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海上空间。

  江苏盐城:有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网记者 姬尊雨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候鸟,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滩涂湿地寻觅栖息之所,为下一段旅程做准备。

  “8月中旬天文大潮期间,我们记录到200多只小青脚鹬抵达条子泥。”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介绍,去年9月下旬,条子泥湿地创下超过2600只小青脚鹬到访的新纪录,成为这一濒危物种在全球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条子泥湿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辐射沙洲脊群,为鸟类提供了广袤的觅食空间。近年来,盐城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湿地生态修复效果显著,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避潮栖息场所。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查看丹顶鹤。新华社发

  在条子泥湿地距离候鸟觅食区最近的区域内,有一块“720高潮位栖息地”,正是当地为鸟儿打造的“样板房”。

  条子泥湿地退潮是滩,涨潮是海,鸟儿没有歇脚觅食的空间。2020年4月,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开辟了720亩湿地,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辅以适度人工干预,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根据鸻鹬类、鹭类等鸟类栖息地特点,打造深水区、浅水区、光滩区;控水设施调节水文水系,适应不同季节的需要;针对性开展裸滩修复、人工岛屿建设、繁殖地营造工程,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监测……数据显示,来到“720高地”栖息的鸟类已达410种。

  2022年起,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下,盐城在东台、射阳典型海岸带区域,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海岸线整治提升和湿地系统修复工程。累计修复海岸1550公顷、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治理外来入侵物种495公顷……

  几千只黑嘴鸥在碱蓬下筑巢、繁殖,不远处是各类沼泽、潮沟和小岛……距离条子泥湿地20多公里处的川水湾湿地,一片生意盎然。

  川水湾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保护范围内,占地1.9万亩,涉及岸线长度约6公里,是我国首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

  从2022年项目启动至今,湿地巡护员吴燕飞见证了川水湾的蝶变。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图为辽宁省大连市棒棰岛景区。新华社发

  “通过养殖沟渠引入淡水,疏浚了现有的潮沟,形成淡水生境;利用潮汐作用,从东侧的黄海引入咸水;在河流季节性涨落和潮汐双重作用下,又构建了混杂的咸淡水湿地。”项目现场负责人、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姜文魁说,充分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湿地修复尽量做到了不惊扰野生动物、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工干预。

  防治互花米草是修复难点。东台委托江苏省林科院、省海洋院等制定方案,采取“刈割+水淹”的物理方法控制互花米草,而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经过修复的滨海湿地,重现了原有风貌。当地还采取人防、技防加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式,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如今,川水湾成为数万只候鸟争相入住的“高级公寓”。鸻鹬类、雁鸭类、鸥鹭类等在这里喜觅新居,这些“业主”们满意地欢唱合鸣。

  福建平潭:有条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海岸线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林舒玲

  清晨的平潭君山段环岛路,海风轻拂过沙滩,游客三三两两驻足于观景平台。远处,海浪轻拍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海岸线,后滨植被在沙地上肆意生长,铺展出蓬勃绿意。

  近年来,平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打造美丽海湾、建设和美海岛,持续描绘“湖海共生、城林相依、林人相融”的生态海岛新画卷。

  走进君山片区裕藩村的依山依汐滨海度假区,童话般的石头厝民宿鳞次栉比,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不少游客打卡留念。

  “看到裕藩湾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我坚信这里环境将持续向好,便在此投资了民宿。”依山依汐滨海度假区负责人高诚财介绍,融入网红元素的灯塔与滨海步道,旺季时日均吸引数百游客来此游玩。

  2021年,平潭启动裕藩湾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投资1.86亿元,通过沙滩补沙等举措,使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不仅沙滩景观焕然一新,更能看到海鸟种群回归、岸线生态自然演替的可喜变化,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证明”。施工单位负责人王晨华告诉记者。

  通过实施沙滩养护、侵蚀海岸修复和后滨植被恢复三大工程,平潭构建起集灾害抵御、海岸侵蚀防治、海洋碳汇扩增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防护减灾体系。仅君山片区项目就整治岸线7.9公里,修复面积达45.6公顷。

  不仅如此,平潭还把海岛生态保护科普当成工作重点。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日主题宣传活动,80多名平潭中学生走进海岛研究中心,了解海洋、海岛知识。

  “我了解到湿地、海草和珊瑚对海洋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珊瑚和海草可以抑制二氧化碳,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我们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为海岛城市变得更美好尽自己一份力。”参观完毕后,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学生曹湉婧说。

  “通过讲座了解珊瑚岛、沙滩生态修复知识,孩子们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工程师王睿馨表示。

  科普教育是海岛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平潭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海岛科学馆、海洋安全宣教馆、海岛海岸带典型动植物标本馆和海岛植被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的作用,长期开展科普教育宣传,持续加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海洋安全教育基地”“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在苏平片区东占村,新晋打卡点“东江畔live营地”近日开始试营业。纱幔轻扬的休憩区、全息投影的海浪体验、精心设计的拍照场景,让这里迅速成为人气热点。

  “第一眼就被惊艳到了,一家人待了一下午都不想走。”游客郑女士说。这个村集体招商项目不仅盘活了沙滩资源,未来还将拓展烧烤、酒吧、音乐驻唱等夜经济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通过系统整治坛南湾、龙王头等沙滩,累计修复受损海岸线约3公里,回填沙量达100万立方米,形成宽约50米的优质干滩。如今,海坛岛近岸海水水质优良比例常年保持在100%。

  山海之间,一条融合生态防护、灾害抵御、文旅繁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然清晰——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个“真宝贝”,已成为平潭人最坚定的共识。

  山东青岛:有片从头到脚被“梳洗”一遍的海湾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静秋

  八月的青岛蓝谷,鸥鹭成群,掠波齐翔。

  踩着细软的金沙,记者遇到了市民李媛媛。闲谈中,她笑着看向小岛湾方向:“咱脚底下这块地,可是即墨小岛湾‘最美六公里’的心窝子!五年前这里养殖池扎堆,如今,咱青岛人周末就爱往这儿聚!”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人们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漫道”灵山湾段赏景游玩。新华社发

  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干部刘同秋咂摸着往事:“受限于资金和规模,之前的修复大多是零散的修修补补,效果却像隔靴搔痒。”

  近年来,《青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青岛蓝谷自然岸线修复和鳌山湾综合治理规划与计划(2016-2020年)》等陆续推出,原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散整治,变成了攥指成拳的系统保护。

海水更清、海滩更净、湿地更没……

在山东荣成天海湾海洋牧场,渔民们进行海参苗管护作业。新华社发

  “因为海参养殖等产业收益丰厚,海域被占用的现象严重,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刘同秋指着河道说。2019年起,即墨区顺藤摸瓜追到底:89公顷养殖大棚拆得干干净净,110万立方米的岸滩淤泥清出了海滩,连海边岸底的砂石都透着亮。

  为推进“岸线—海岛”一体化生态修复策略,优化滨海公共空间建设,即墨投入真金白银整治岸线7.74公里,76.4公顷的滩涂清澈见底;拆除约58.92公顷的岩礁池、4.08公顷的农家宴设施及26.6公顷的育苗棚,岩礁湿地得以彻底恢复。此外,不远处的小管道1.22公里的海岛岸线得到彻底整治修复,0.56公顷的沙滩恢复如初……

  可以说,小岛湾7公里岸线从头到脚被“梳洗”了一遍。“我们将护岸加固、生态改造、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现在,这段海岸线的稳定性与防灾效能显著提升,风浪来了都得绕道走。”青岛海科控股有限公司小岛湾综合整治项目经理张永和介绍时满是骄傲。

  岛上的渔民冯小宁眯着眼瞅向远处:“前几年,那片海好多养殖网箱。退养还海后,你再看那岸边的海水——清得能数见底下的礁石,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野生海参和鲍鱼呢!”

  如今,被修复一新的海岛岸线到处透着“精气神”:走在一处弧形沙滩上,沙子细得像筛过一样,太阳一照泛着淡金色光泽;耐冬等植被也在岩隙缝中安了家,叶色凝翠,盎然生长……俯瞰这座岛屿,恰似一颗镶嵌在这片区域的“海上明珠”。

  而今在蓝谷,“推开窗见着浪,出了门踩着景”早不是新鲜事。南到山大北路、北至沙滩一路,占地216亩的滨海公园免费开放。观景桥凌空飞渡,沙滩公园童趣盎然。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滨海公园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致,灯光与海波交相辉映,让人沉醉其中……处处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好生态不仅养人,更养产业。青岛蓝谷管理局的统计表上“藏”着秘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8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在此扎下根,山东大学等25所院校选择在此落户,1.2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安家……昔日的养殖滩涂,已然成为即墨发展海洋经济的“聚宝盆”。2024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飙升至635亿元,增速7.4%。

  从“靠海吃海”的短视索取,到“养海富海”的细水长流,即墨区用五年光景,把蓝谷的故事讲成了中国海洋生态的一抹亮色。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