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郑芃生
县级高中,是县域内基础教育的“龙头”。对于东西长达1600多公里的甘肃来说,办学地域跨度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教育要再上台阶,“强县中”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从2023年开始,甘肃连续两年把“强县中”摆在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每年投入4亿元重点支持20所县级高中扩优提质,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支持86个县每县至少办好一所优质高中。
“我们统筹省市县三级力量、人财物三大资源,按照‘一县一案’‘一校一策’推进‘强县中’项目,把一项项‘硬指标’变成了清晰的‘施工图’。”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张国珍说,经过持续发力,县级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筑牢教育发展“硬支撑”
“那年冬天,雪特别大,我和学生一起扫雪,宿舍里的煤炉子怎么烧都暖不透。”1990年,刚分配到甘肃省临洮中学任教的常贵勤,记忆里只有一栋旧教学楼、泥泞的土操场和寒冬里冻得发麻的手指。
2024年8月,当常贵勤以校长身份重返校园时,崭新的学校让他眼前一亮:校园面积从60亩扩展到120亩;学生公寓里有3456个床位;餐饮中心可容纳3000名师生同时用餐。
校园的改善得益于持续的投入。近3年来,临洮中学先后投入资金1.72亿元,完成了餐饮服务中心、学生宿舍楼、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等大型项目工程。眼下,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科创楼及教学实验楼正在紧张施工。
类似的改变并非个例。记者走进会宁县第一中学的物理数字实验室,看到高一(2)班学生李睿正在和同学一起通过力传感器探究向心力的影响因素。
“实验室融合了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更智能、更安全。”会宁县第一中学物理实验员王乐说,过去,实验室紧张,学生做实验要排队,且设备陈旧经常“熄火”,实验效率和准确性也不高。
数据显示,近5年来,甘肃投入省级统筹专项资金26.3亿元,集中财力支持县级高中由“薄弱”走向“优质”,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实验高中占比达43.7%。
引育结合壮大师资队伍
教师是提升教育水平的“第一引擎”。如何引来“好苗子”,留住好老师,培育成“领头雁”?甘肃在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上发力。
平凉市静宁县,是甘肃文化教育大县。去年,静宁县第一中学一次性引进7名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下近年的纪录。
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王昊,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站上静宁县第一中学的讲台。短短一年,他就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小组自学、探究学习等新形式,师生们还会走出校园,将课堂设在博物馆、苹果园里……
清晨,在会宁一中的走廊上,总能看到英语教师马英英的身影。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英语老师。马英英的回归,得益于会宁县近些年实施的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工程,借助该工程,该县大力引进硕(博)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回到家乡任教。为了让他们留得下、能成长,会宁县还专门出台优待教师的“十条意见”。
“招揽人才壮大乡村教育教师队伍,会宁付出的是真金白银,收获的是硕果累累。”会宁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魏成章说。
数据显示,近5年来,甘肃补充近2600名高中教师,其中,国家公费师范生1407名、省级公费师范生400名,有效解决了县级高中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二(17)班教室内,一堂“双师课堂”如期进行。主讲教师是省外名师,本校任课教师王艳玲同时协助教学,并现场进行辅导答疑。
“学校通过‘双师课堂’,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艳玲告诉记者。
如今,借助数字网络技术,“双师课堂”在甘肃的县级高中成为常态。
近年来,甘肃大力促进“一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省市县校四级联通,全面推进全域全员全过程智慧教育平台应用,高中教师应用率超95%、学生参与率达100%。
在兰州市,甘肃省教育厅与兰州市共建5个高中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倍增,并示范引领带动全省组建62个高中教育集团,72所省级示范高中结对帮扶136所县级中学,形成以优带弱、整体提质新模式,办学活力持续增强。
定西市组建3个区域教育协作体,在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教学改革等方面多点发力,增强结对学校“造血”机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
借助东西部协作力量,甘肃许多县级高中将天津、山东等地,以及省内名校先进理念和机制融入治校治教全过程,推动受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效果初显:甘肃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达80%;县级高中“多点开花”,呈现出均衡化发展的态势……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