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3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刘华东

  在一面面战旗指引下,一支支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连队,正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滋养下,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一往无前——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刘老庄连”官兵奋进在强军新征程上。杨仕伟摄/光明图片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金刚钻”部队官兵擎旗阔步向前。丁凯摄/光明图片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在连队荣誉室内收藏的“刘老庄连”战旗。资料图片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梁山战斗英雄连”奔赴抗日前线。资料图片

一面战旗 铁血荣光辉映前进方向

参加南北岱崮保卫战的部分战斗英雄。资料图片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汇聚力量。战旗,是人民军队的精神图腾,是镌刻着民族抗争史的血色丰碑。

  “刘老庄连”“狼牙山五壮士连”“杨靖宇支队”……14年抗日战争浴血奋战,我军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群体和战斗英模,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

  每一个闪光的名字、每一面浴血的战旗,背后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都蕴含着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

  山河不言,荣光未遗忘;苍穹见证,风骨铸华章。

  烽火映照 猎猎战旗红

  1943年3月18日,寒风裹着硝烟掠过田野。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十多倍于己的日军精锐部队激战12小时,击溃敌人5次冲锋。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肉搏拼杀,毙伤敌170余人,全连82人全部英勇牺牲。朱德同志称赞此战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同志誉之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为纪念此次战斗,淮阴人民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入四连,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副连长王宸一来到连队的第一天,就把这段光辉连史深深刻在了心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激励着他一路拼搏成长。战斗到最后,子弹打光、刺刀卷刃,壮士们依旧冲上去死死抱住敌人,用拳头砸、牙齿咬,直至全部牺牲……王宸一感慨:“这是何等英勇无畏、气贯长虹!”

  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刘老庄连”的官兵们都要向连旗立下“血战到底”的军令状。当得知自己成为“刘老庄连”战旗擎旗手的那一刻,先辈英雄们的热血仿佛一股脑涌进王宸一的胸膛,激荡起无限豪气。“我是战旗传人,决不能给‘刘老庄连’丢脸!”他誓言坚定。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梁山战斗英雄连”“模范党支部”……翻开全民族抗战的厚重史册,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从平原沃野到崇山峻岭,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际,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英雄抱定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不朽诗篇。

  一面面从硝烟战火中走来、闪耀着荣誉光辉的旗帜,都是抗战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擎起,无声诉说着一段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它们在枪林弹雨中指引方向,在民族危亡时凝聚力量,成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记忆。

  血色征途 拳拳赤子心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栉风沐雨几十载,历史的笔触郑重记下了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有多少胜利凯歌,就有多少浴血奋战。

  抗战时期,安徽定远两股反动顽固武装势力勾结日伪,蚕食抗日根据地。他们的据点由铁丝网、水壕、围墙和碉堡组成,对外吹嘘是“牢不可破的铁桶”。新四军二师四旅十团趁着夜色多路出击,仅用24分钟就成功拔除据点。战后,十团被新四军二师授予“金刚钻”荣誉称号……望着手中的“金刚钻”战旗,“金刚钻”旅某连指导员杜宁新总能想起第一次参观旅史馆时的感动和震撼。这面战旗,早已成为他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坐标。

  “模范党支部”战旗,属于历史悠久、英勇善战、连队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突出的红三连。“‘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是我们的连魂。”擎旗手孟伟扬牢记连队的光荣历史:1941年,连队被授予“模范党支部”战旗。八路军《前线》杂志这样讲述三连党支部的事迹:“百团大战中,在阳泉附近的西峪掌夺取敌人的机关枪;在辽县石匣,当先夺取敌人的全部武器和资材……”为什么能够出色完成任务,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支部的工作非常细致、非常深入,深入到每个战士、每个工作,到处有党的力量。”在党支部带领下,红三连始终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坚强队伍。

  回望人民军队的征途,有名和无名英烈的壮举熠熠生辉。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14年抗战中,一面面英模战旗如同璀璨星光,照亮了民族救亡的征程。

  擎旗承志 精神永弘扬

  一面面战旗,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

  “一面战旗一个魂,战旗身后有传人。”年轻一代官兵在战旗下成长、塑形、升华,用担当奉献为鲜红的战旗增添新的荣光。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率领部队战至一人一枪,直至壮烈牺牲……”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中尉尤树鹏高擎“杨靖宇支队”战旗,被先辈们滚烫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我是英雄的传人,我要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报告,英雄精神始终在传承!”尤树鹏字字铿锵。

  “这面红色战旗的背后,是先辈们为胜利洒下的滚烫热血和坚如磐石的忠诚信仰。”作为“金刚钻”旅的一员,杜宁新矢志要当“金刚钻”的“钻尖”:“当‘钻尖’、扛战旗,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这带给我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更指引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3日 07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