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北老河口丝弦:汉江之滨 清音流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北老河口丝弦:汉江之滨 清音流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7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初秋的午后,湖北省老河口市友谊社区活动中心,清悦的琴声从窗棂间逸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端坐在二十一弦筝前,指尖轻抚,一曲《高山流水》如清泉涌动,时而婉转似莺啼,时而激越如浪涌。20多名学员围坐在她身旁,三弦、琵琶、月琴交相应和,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聆听。

  抚琴的老人是8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丝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家冰。说起早年间的热闹,余家冰学着恩师王直夫的口吻:“当年老河口茶馆多,丝弦班子都在茶馆里活动,丝弦声能盖过商贩的吆喝。”

湖北老河口丝弦:汉江之滨 清音流韵

老河口丝弦乐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滨江广场展演。丁建辉摄

  老河口丝弦,起源于明末清初桅樯林立的汉江码头。那时,有“小汉口”之称的老河口商埠,岸上货物堆积成山,绵延数里。中原的丝弦乐也在此时随着四方商贾云集传入此地。

  可谁知,这个融合了中原豪迈与荆楚灵秀的乐种,却险些在侵华日军的轰炸中断绝。直到1950年“光化县国乐研究社”成立,老河口丝弦才慢慢接续上香火。

  “第一次听师父弹琴,就像有根丝线把心拴住了。”余家冰回忆起9岁拜师的情景,眼中仍闪着光。寒冬里,她裹着棉纱练琴,冻疮破了,血痕留在弦上。为了把口传的工尺谱译成简谱,她和身为音乐教师的父亲合作,彻夜校音一个月才译完一首《打雁》。

  20世纪80年代,余家冰调入文化馆,参与了国家十大文艺集成工程。她走遍老河口寻访老船工,录下濒临失传的汉江号子;守在病榻旁,用口唱复述的形式请王直夫留下珍贵的史料。

湖北老河口丝弦:汉江之滨 清音流韵

余家冰在传习所指导孩子学习老河口丝弦。丁建辉摄

  余家冰重新整理、录制、校对了每一首存世曲牌,这些成果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她整理撰写的丝弦音乐资料多达30万字,涵盖老河口丝弦的发展源流、历史演变、地域特色和全部曲牌。有鉴于在老河口丝弦传承保护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余家冰先后获得国家部委表彰与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非遗不能锁在博物馆里!不能‘人在艺在,人亡艺亡’。”2006年,余家冰重新组建丝弦乐队,开展培训。此后,她还创办了丝弦传习所广收学员,把课堂开进了老年大学和实验小学。

  “在传承基地,看着孩子们用古筝弹《苏武思乡》,真让人感动。我们给曲牌配上故事,讲背后的家国情怀,孩子们眼睛都亮晶晶的。”余家冰说,基地已培养了几代传人,最小的学员才5岁。

湖北老河口丝弦:汉江之滨 清音流韵

老河口丝弦乐队走进校园开展非遗传承教学。李明摄

  2010年,武汉音乐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老河口丝弦纳入艺术科研课题,不少研究生纷纷前来学习。此后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解俊带着青年教师来老河口系统学习丝弦音乐,并将老河口丝弦写入教材;湖北文理学院在举办全国区域音乐研讨会时,余家冰团队的演奏让40多所高校的专家惊叹:南方竟有如此清雅的弹拨乐。

  多年来,老河口市把非遗保护作为文化品牌,高标准建设群艺馆,设立非遗传承中心,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这门古老艺术在群众中扎根。

  “我们试着融入现代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门传统艺术。”余家冰的女儿蔡天翼说。现在,余家冰的子女、孙辈都参与到老河口丝弦传承工作中,祖孙三代时常同台演出。

  恰如那奔流向前的汉江碧水,四百年丝弦雅韵也在这座千年古城中流淌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响。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7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