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
9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展”开幕。走进展览现场,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抗日战争中那些跨越种族与国界的人性光辉和正义力量穿透时空,在展厅中回响。
作为同行,记者对那些外国战地记者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一大批外国记者不畏重重困难,深入抗日前线,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真实记录中国人民的浴血抗争,对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史料、文献和影像的背后,是中国大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记忆与见证,是伤亡3500多万中国军民的悲壮与豪情。
随着持久抗战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外国记者克服阻碍、突破封锁到达陕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敌后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气象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伟大战绩,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重大贡献和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外界,让世界听见“延安声音”。
展柜里的一顶红军八角帽,属于埃德加·斯诺。虽经历岁月洗礼,布料渐渐褪色,表面已有斑斑污迹,但帽身的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辉。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之下,访问了陕北,与中共领导人会谈,搜集第一手资料,采写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共领导人的西方记者,并在1937年写成杰作《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作《西行漫记》)。
一本发黄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着毛泽东同志的照片。这是1937年1月25日出版的,也是中共领导人的影像首次出现在美国杂志上。
1937年春,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成为较早系统采访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的西方观察者。1943年,她在美国纽约出版了《中国的战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中国抗战历程。她在书里这样写道:“献给中国的士兵,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贫穷而光荣的先锋战士。”
这些记者的名字中,还有海伦·福斯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卡尔·迈当斯、汉斯·希伯、詹姆斯·贝特、罗曼·卡尔曼、罗伯特·卡帕、沃尔特·博斯哈德,还有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武道、夏南汉、普金科……
除了外国战地记者,展览中还讲述了许多当时的国际友人和他们的经历:有在南京大屠杀中守护人类良知的最后防线、用生命庇护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有通过募捐活动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抗战前线的民间组织,也有救死扶伤、用手术刀延续抗战火种的国际医疗人员……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格,将被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鉴往事,知来者。走进展厅,重温那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珍存这份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国际情谊,让跨越时空的正义之光凝聚成珍爱和平、开辟未来的强大力量,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路。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