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让思政教育焕发更蓬勃生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让思政教育焕发更蓬勃生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1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陈赛金(华东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院教授)

  开学第一课,从思政课启程。不少学校将英雄老兵请进校园请上讲台,讲述烽火岁月的难忘故事,带领学生们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还有的学校组织抗战主题情景剧展演,生动演绎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展示并留住学生们思想成长的宝贵印迹。

  高校思政课堂承担着铸魂育人重大使命。如何让理论更好走进现实生活,使理论叙事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有效连接和深刻共鸣,是确保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中关键,就在于让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变为主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接收转向积极建构,使之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知、认同并自觉践行伟大的思想理论及精神传统,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接地气之“地”,既是指学生具体而微的生命经验之“地”,也是指社会鲜活复杂的生活实践之“地”。这要求我们,一方面,从宏大抽象的概念体系走向蕴含共同价值的具体情境与生活叙事,把“大情怀”融入“小生活”,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教育主体需实现主动转化,从传统的单向度教育走向互动式成长,让学生在深度参与和积极实践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和积极传播者,从而实现主体性的觉醒与内化。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灵魂深处,让学生不仅听得懂,更信得过、做得到。

  理论具象化,首要任务是找到理论与学生个体经验的契合点,让宏大的理论话语具象化为可感可思可辨的现实图景,让学生在可感可及的经历和故事中,实现从他者经验到自我感受的跨越,进而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比如,齐鲁师范学院策划“百名党员口述记录”活动,让学生在田野调查中详尽了解党员们的亲身经历,并从中切实体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如此一来,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价值得到鲜活呈现,学生能更深切理解宏大理论对现实的影响,进而催化其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推动其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思政课要更接地气,还在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如此,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才能更具持久性。因此,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鲜活可触及的现实情境中,通过参与、反思和实践,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与行为准则,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与捍卫者。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积极探索相关有效机制,引导学生在共享空间建设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校园事务上参与决策协商。当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公共事务的决策主体,在日常真实情境中权衡多重张力,并努力在各方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日益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启润心智,需推动场域融合化,打破课堂的壁垒,将思政育人场域构建延伸至日常生活中。让思政元素更加深度融入校园生活乃至未来职业场景,构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浸润式教育,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在行为规范和支撑其行为选择的深层精神动力。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二三课堂学分体系,覆盖学生的道德养成、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体育竞赛等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在持续的全方位实践场景中,核心价值不断嵌入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生的成长休戚相关,符合核心价值的行为通过学分等形式不断得到正向反馈,如此长期浸润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摆脱了说教的刻板印象,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真正达到“日用而不觉”。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将抽象的理论原理具体化、生活化,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在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思政课更接地气,让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更蓬勃生机,为新时代青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