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底亚星
在手机上输入旅行目的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就能为消费者寻找省心的旅行攻略;戴上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一体式眼镜,演讲时能轻松“脱稿”,摆脱忘词的烦恼……人工智能驱动的消费升级,正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为“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人工智能+消费”目前效果如何?未来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体验?如何推动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
湖北武汉,观众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体验互动项目。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2025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观众在了解智能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体验乘坐“未来座舱”。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记者观察】
量身定制
打造专属消费体验
“人工智能真是旅行好帮手。”刚刚结束假期旅行的李晓双,兴奋地为记者展示着他在旅程中拍下的照片:清晨的阳光倾洒在街道上,唤醒刚刚睁开双眸的古城;碧蓝的湖水把澄澈的天空装进怀抱;倚靠在窗棂前的游人惬意地观赏着盛开的鲜花……
李晓双告诉记者,这次旅行是临时起意,没有特别充足的时间做规划。“还好人工智能帮了大忙。”他说,一些旅游平台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制订个性化的旅游攻略。输入旅游目的地和个人喜好等信息,人工智能综合分析酒店住宿、餐饮特色及交通情况,整合他心仪的景点,设计了数条供参考的旅游线路。比较之后,他选择了一条突出自然风光的旅游线路。
AI驱动下的旅游出行规划、导览系统设计、文创迭代升级、消费行为预测……记者发现,AI让旅游越来越“贴心”,从单纯的游览观赏转向更深度的体验和经历。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随着人们对个性化文旅的需求越来越大,体验式旅游服务受到青睐。在丰富旅游体验方面,人工智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产业实现供需动态匹配,推动文旅消费向细分化、沉浸化发展。
改变的,又何止文旅消费。
在食品行业,AI整合种植—生产—消费全链数据闭环,通过优化联动智能产线柔性加工,并依托需求预测驱动精准供给;同时,区块链溯源与知识图谱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敏捷响应与营养定制,加速食品消费向健康化、透明化升级。
在化妆品行业,AI构建研发—生产—营销协同网络,在上游通过分子模拟缩短配方开发周期,在中游通过智能质检保障柔性生产,在下游通过虚拟试妆数据实时反哺产品迭代,推动成分创新与个性化服务融合,重塑“科技美学”驱动的消费升级生态。
前不久在海南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某彩妆企业带来的国内美妆行业首个“多维全息AI感官行为研究系统”,就是“人工智能+消费”在化妆品行业的具体应用,让观众眼前一亮。通过对受试者脑电波、眼动、微表情、肢体语言等行为的实时监测,该系统实现对“产品感官”的定性和量化分析,减少主观性影响,为产品研发提供更精准的数据,让产品更“懂”消费者。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消费领域,创造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毛新述向记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消费”正加速推动跨产业融合,以技术引领、数据驱动和场景创新赋能消费升级,形成多产业联动的态势。
深度融合
拓展多样化消费新场景
“只需要说一声‘把空调温度调到25度’或者‘播放歌曲’,它就能快速准确响应指令,让我专注于驾驶,提升了驾驶安全性。”王女士和记者分享自己的驾驶体验,“在导航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准确获取信息,‘理解’我发出的语音指令,比如我说‘我想去附近评分高的火锅店’,它就能快速规划出前往符合条件的火锅店的路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为何如此受欢迎?刺激这股消费热潮的,不仅仅是绿色出行方式,还有AI带来的可能性——AI驱动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以及车联网服务等新消费生态,让新能源汽车驶上了与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的“赛道”。
“‘人工智能+消费’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而鼓励和引导消费。数据驱动决策通过‘需求洞察—供给匹配—场景创新—策略迭代’的全链路重构,将消费者行为从模糊的经验认知,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可干预的智能系统。”毛新述说。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指出,从促进产业升级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涌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拓展出多样化的消费新场景,发展以“人工智能+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带动消费者群体“想消费、能消费、会消费、乐消费”。
“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管理、情感陪护、绿色消费与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持续拓展,推动消费结构朝着智能化、多样化方向演进,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摩擦,提升市场效率与社会福利,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增长。”洪涛说。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婷看来,“人工智能+消费”通过数据采集、路径分析与规律反馈形成闭环,重塑了消费者行为决策模式。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与“信息经济学”指出,信息获取越充分,消费者决策越高效。AI通过优化决策路径(如算法推荐、虚拟试货)降低搜索与试错成本,同时通过场景嵌入激发潜在消费力,实现从需求满足到需求创造、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参与、从随机行为向精准消费的转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工智能+消费’在供需两端均展现出广阔发展潜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消费全链路,以需求精准化、场景无缝化、业态融合化为核心,开启千人千面、万物互联的智能消费新时代。”周婷说。
健康发展
形成技术迭代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消费”正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但这升级的消费体验里,也并非都是美好。
“现在很多在线客服优先使用人工智能担任,但一些AI客服只能作出标准化的提问并给出相对应的建议,并不能准确识别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别说理解用户的情绪。”多次与AI客服打交道的小伙子刘奔,发现人工智能没有想象中那样“智能”。
专家指出,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工智能还缺乏关联推理能力和处理非机构化信息的能力,这是亟须解决的技术课题。科研机构应加强跨学科研究,攻克技术难题,并推动人才培养;企业应深化AI技术应用,优化产品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与刘奔不同,退休教师孙凤霞发现“现在的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有些太‘智能’了”。她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她因为牙痛,在网上用AI工具查询了补牙、种牙方面的信息。没想到不久后,很多购物App和网页浏览器都像是掌握了“读心术”,一个劲儿地给她推荐相关内容,还推送了很多医疗广告。
孙凤霞为此感到担忧:“技术当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广告的精准投送,对我们消费者而言不仅涉及垃圾信息问题,可能还意味着我们的网络数据信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流入了市场,给我们带来了隐私泄露等安全风险。”
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带来隐私泄露、伦理争议和标准碎片化等问题。
“破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问题,应从技术、制度与伦理三方面协同发力。”周婷建议,通过各种隐私加密技术,降低信息数据隐私滥用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完善算法透明机制和伦理审查制度,防止算法歧视与操控,强化用户对其数据(如消费记录、生物信息)的所有权,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标准统一与国际规则对接,减少技术壁垒与重复投入,通过构建良好规则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信任,夯实AI消费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毛新述提出,建立敏感数据分级授权机制,严控消费数据使用边界,依托AI审计系统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同时,运用技术制衡,开发隐私号、差分隐私技术切断身份追溯,以创新工具破解隐私保护与商业效率矛盾。此外,统一生态标准,组建产业联盟制定数据标注、接口协议等基础规范,建设开源模型库促进行业互认,减少技术重复与生态割裂。
“公众也得参与进来,实现共治。”毛新述呼吁,设立算法投诉优先响应通道,吸纳消费者代表参与伦理审查,通过数字素养教育提升社会监督能力,形成技术迭代良性循环。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