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生万物》:展开一幅细腻而恢宏的乡土画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生万物》:展开一幅细腻而恢宏的乡土画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溟跃,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年代剧持续受到观众喜爱与社会关注。近期热播的《生万物》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深沉的主题表达与质朴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拓展了年代剧的美学边界与思想深度。与以往一些年代剧聚焦家国命运和时代传奇等宏大叙事不同,该剧将镜头对准鲁南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通过庄稼人与土地之间最本质、最原始的情感联结,展开了一幅既细腻又恢宏的乡土画卷。

  《生万物》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在保留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以影像语言实现了主题的升华与人物的重塑,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土地,不仅是物质的根基,更是精神的归处。该剧紧紧围绕“土地与人”的关系展开叙事,从春耕秋收到婚丧嫁娶,从日常琐碎到命运转折,土地始终是人物行动与情感的核心指向。故事以天牛庙村数十户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变迁为切入点,深刻揭示土地所承载的那个年代的贫困、饥饿、情感与欲望,生动刻画了农民对土地的珍视、敬畏乃至生死相守。为了土地与家业,宁学祥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封二为获得土地,甘愿承受非议,接纳从土匪窝逃出的宁绣绣当儿媳。即便是在年青一代的代表封大脚身上,我们依然看到以家为根、以土为生的观念。面对外界的机遇,他选择留下,守护这片土地与难以割舍的亲情。通过展现人与土地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该剧展现出农耕文明千百年来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土地情结既务实又保守,既坚忍又固化;它既是一种归属,也是一种羁绊。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特质,深深烙印在剧中人物的血脉与基因之中。正因如此,该剧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情。

  一部电视剧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内涵,也离不开精湛的艺术表达。《生万物》的人物塑造避免脸谱化和扁平化,几乎每个角色都立体鲜活、有血有肉。女主角宁绣绣虽从富家女变成庄户妻,命运多舛却敢爱敢恨,展现出绝境中农村女性勇敢的自我追求。她既有对外界的向往,羡慕露露无拘无束的生活,也曾渴望与丈夫外出闯荡,但最终仍选择与家人相伴,安守踏实平静的日子。这一处理更贴近历史现实,也让人物更具可信度。农民封二务实而虔诚,擅农事、重亲情,性格中带有算计却不失温暖底色。其“在丰收梦中离世”的情节,更以诗意与象征意味成为全剧点题之笔。即便是宁学祥,也并未被简单刻画为懒惰贪婪。剧中既表现了他吝啬守财的一面,也展现其勤勉持家、精打细算的务实形象。正是这些立体、接地气的人物,共同撑起了《生万物》深厚的艺术质感。

  当然,艺术创作难言尽善尽美,《生万物》也面临一些观众的质疑。如剧集后半部分的节奏略显仓促,某些情节缺乏更充分的铺垫与刻画。从叙事艺术的角度看,这种故事结尾仍未跳脱出传统“大团圆”结局的套路,在创新性上尚有可提升的空间。

  总体而言,《生万物》坚守着一种朴素的创作信念:往深里钻、往实里写,不回避沉重主题,塑造血肉饱满的人物,致力于追求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史诗气质。该剧为国产年代剧的创作发展带来有益的艺术启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