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耗时100多天,往返行程超3万公里,每年春季北京雨燕从南非迁徙至北京繁殖,秋季返回南非越冬,成为北京灵动的“生态名片”;每年秋冬,随着夏季余温退却,秋风渐起,成千上万只候鸟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停留、觅食……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全国有鸟类1505种,约占世界鸟类总种数的六分之一。全球9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几乎覆盖了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
近年来,通过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棕头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海湿地飞舞。新华社发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育员与丹顶鹤雏鸟互动。新华社发
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公园的白鹭。新华社发
共同守护,为候鸟迁飞保驾护航
9月初,候鸟迁徙大幕拉开。斑头雁陆续从我国北方或西北方的繁殖地出发,向南迁徙过冬。来年春季,它们会陆续回到繁殖地繁衍生息。
斑头雁在我国的繁殖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等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湖泊地区。在长江源头沱沱河以西30公里处,班德湖边,每个气候温润的夏季,一个个毛茸茸的黄色身影会陆续破壳而出。
“湖中的两个泥质小岛是斑头雁产仔的主要地点,我们通过摄像头密切观测,防止抓鸟、捡鸟蛋等违法行为发生。”当第一批斑头雁归来,班德湖野生动物观测站也迎来开站时间。工作人员每天观测,为斑头雁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
杨欣是观测站创始人。2012年,在建设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时,杨欣在附近的班德湖发现了斑头雁的夏季栖息地。
“每年有不少人把大雁的蛋捡走,你们管不管?”在保护站建立之初,杨欣常常听到这样的质问。当地人所说的“大雁”正是斑头雁。曾经,狩猎和捡鸟蛋等不法行为,为斑头雁繁殖带来威胁,每年沱沱河边被捡走的斑头雁蛋逾2000枚,斑头雁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为了更好保护斑头雁,杨欣和团队在班德湖建起野生动物观测站。每年开站时,各地志愿者穿过冰封的湖面,在湖心岛架设摄像机,为斑头雁撑起保护伞。
在志愿者、当地村民的共同保护下,班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从2012年的1170只,恢复增长至2023年的7072只。
近年来,这样的护鸟行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晨光微露,浙江嘉兴经开区城南街道“蓝天护鸟队”志愿者俞茹芳穿上红马甲,手持工具,在南郊河畔开始一天的巡逻。
走进树林深处,俞茹芳敏锐地发现一张隐蔽的捕鸟网,一只小鸟正在网上拼命挣扎。她快步上前,动作轻柔地一点点解开鸟网,将小鸟解救出来。
“每拆除一张捕鸟网,就多一片鸟语花香。”俞茹芳感慨,现在这样的捕鸟网已越来越少。
看一个地方的生态好不好,就看鸟儿的数量有多少。为了保护这些“自然精灵”,俞茹芳和伙伴们用脚步织成最坚固的防护网。她告诉记者,这些年,舒展着优雅身姿的东方白鹳、迈着灵动步伐的黑脸琵鹭,这些“国宝级”珍稀鸟类频繁在嘉兴亮相。它们从“稀客”变成“常客”,见证着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效,也见证着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
建设自然保护地,为鸟类栖息创造良好环境
在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葱郁的芦苇间,水网波光粼粼。广袤湿地滩涂上,一个个白色的身影点缀其间,野鸟们或振翅飞动,或觅食嬉戏。
透过观测镜头,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栖息在此的各种鸟类的动态更加清晰,保护区内的湿地水文、土壤、气象等实时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对鸟类的监测工作主要靠人力。我们要坐着车跑野外,走进芦苇荡、近海滩涂,用望远镜看,用照相机记录。现在我们有了新系统,包括观测站点、监测平台、科普平台、研究中心和监控系统。”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内,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为记者介绍。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的候鸟迁徙季,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中转、越冬、繁殖。2024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而曾经,由于缺水、干旱、物种入侵等因素,保护区生态环境对候鸟栖息带来不利影响。
“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几乎年年断流,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黄河河口管理局水调科相关负责人说,为改善这一局面,自2008年起,已累计向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16.42亿立方米,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通过翻耕+围淹、刈割+翻耕、人工刈割等方式,保护区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投入13.6亿元,修复湿地超30万亩,让湿地重焕生机。
从生态补水,到退耕还湿、互花米草治理,保护区形成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鸟类来此迁徙或安家。近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候鸟繁殖监测报告发布。监测显示,保护区内丹顶鹤越冬数量达296只,繁殖12巢,成为丹顶鹤重要繁殖地和野外繁殖最南界;东方白鹳繁殖233巢、536只,创历年新高。这些数据显示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益探索,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缩影。
目前,我国已发布第一批789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覆盖了82%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明确了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进一步强化了候鸟迁飞关键节点协同保护。
濒危物种恢复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而由于栖息地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20世纪中后期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洋县重新发现了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来,朱鹮保护探索出“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保护模式。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陕西启动朱鹮拯救工程,采取人随鸟动、严加看护等措施,加强野外朱鹮种群保护,注重朱鹮觅食地、栖息地环境保护与恢复,积极探索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成功攻克饲养繁育、疾病救治和野外放归三大技术难关。
目前,陕西朱鹮野生种群数量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发展壮大到7700多只,分布面积从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保护成果得到国际组织认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高度称赞“朱鹮保护是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典范”。
鸟类保护是我国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缩影。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旗舰动物保护,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朱鹮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强化旗舰动物及生态系统保护科技支撑,组织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收容救护、人工繁育、放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项目,促进野外种群增长;持续开展50种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和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组织实施近40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有效缓解野外种群濒临灭绝压力。
目前,全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100余种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2024年、2025年全国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新高。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