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谢 朝,系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城市重建与城市复兴,到80至90年代的旧城开发与社区综合更新,城市更新的理念和实践历经了持续的演进,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发展导向。进入21世纪,在功能主义主导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普遍面临结构紊乱、功能隔离、文脉断裂、生态失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城市自身成长规律的,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命体,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已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的品质提升,而是演进为一项多目标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涵盖城市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换、历史文脉赓续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在全球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中,德国汉堡市的更新与转型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成为城市更新史上的典型案例,其经验值得各国研究借鉴。
汉堡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与工业中心城市。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该市与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人口增长、住房紧缺、产业转型和全球竞争等多重挑战。90年代,汉堡市政府确立了“成长的城市”发展理念,并启动了“港口新城”城市更新计划,致力于通过25至30年的建设周期,将传统的港口区域更新为一个集居住、工作、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打造欧洲未来都市生活的典范。
溯源 从自由港到港口新城
汉堡位于德国北部,坐落在易北河与其支流阿尔斯特河的交汇处,距北海入海口约100公里,素有“德国的北大门”之称。随着12世纪北欧贸易的迅速发展,位于欧洲交通要冲的易北河区域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汉堡港口和工商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空前繁荣。13世纪,汉堡加入由北欧商业城市组成的强大联盟——汉萨同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河海联运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往来的关键枢纽。在这一时期,“汉堡自由汉萨市”的称号逐渐确立形成,汉堡由此崛起为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给港口带来深刻变革,蒸汽船取代了帆船,港口的基础设施随之进行了现代化改建。1881年,汉堡议会决定正式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并在易北河北岸、毗邻市中心的区域划定了隔离的免税自由港区,以保留其免税贸易的核心竞争力。该举措推动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连续仓库综合体——总占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仓库城的建设。这次变化可被称作汉堡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首先将港口区域的原著居民迁出,然后在港口与老城之间设立海关边境围栏;随着1888年自由港海关边界正式生效,汉堡老城彻底失去了与易北河的直接联系,港口区域则切断了与老城都市间复杂多维的社会文化关联,发展为功能强大的工业贸易港区。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集装箱海运的兴起,港口核心功能逐渐转向易北河南岸水深条件更好、空间更广阔的新港区。拥有800年历史的易北河北岸的传统港区,包括仓库城和大片码头设施,逐渐废弃、荒芜。1997年以汉堡市政府提出的“港口新城”计划为标志,正式开启了该区域又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该计划使汉堡新增面积157公顷,城市中心区域扩大了40%,实现了汉堡老城区与港口新城的有机连接,将隔离了百年之久的工业飞地重新纳入都市怀抱,汉堡城也因此重新拥有了易北河畔的绵延岸线。
再生 科学规划与有机生长
港口新城计划采用多目标复合的城市更新路径,强调系统规划下的有机更新,积极推进市民参与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因此,在更新计划中,未将功能主义城市思想下“商业区”“旅游区”或“居住区”的物质空间改造作为重点,而是强化港口新城、仓库城、老城的多维联结与有机发展。统筹规划整体区域内的空间结构与自然资源,定位各区块属性与混合功能,旨在以“新”“旧”融合为契机,激发城市肌体再生动力与有机成长。
为使更多公众关注并参与更新项目,1999年在汉堡市政府的引导下,该市举办了港口新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际竞赛,汉堡计划团队与吉斯·克里斯蒂安、荷兰ASTOC组成的荷兰-德国团队获得冠军。2000年2月,以获奖方案为基础的总体规划方案,获得汉堡参议院审议通过。总体规划确定了港口新城的功能分区和规划结构,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征,将其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板块共10个分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依次建设。这种化整为零、分块开发的建设方式,降低了开发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为检验新城更新成效、适时调整规划细则提供了可能。
初版整体规划推出10年后,港口新城中西部街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2010年汉堡城市发展与环境部门和港口新城地区政府、原规划团队结合时代发展变量,针对东部3区与现有城市融合程度低等问题,对2000年版总体规划进行再次修订。同时,举办40余场城市设计竞赛、景观设计竞赛、分区规划与建筑竞赛等,持续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及关注。新规划使港口新城建筑总面积从150万平方米增加到255万平方米,房屋总数由5500套增加至7500套。
为恢复城市历史发展演变的连续性,构建建筑空间和城市生活的多元关联,港口新城各片区的建设规划中要求,2/3以上的项目须包含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等3种用途。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新城建筑空间比例分别为:办公空间占比39%;住宅空间占比35%;文化教育、酒店等空间占比16%;餐饮、零售等服务业空间占比10%。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办公空间占比最高,可以吸纳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小型本地企业,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使该区域就业密度高达354人/公顷(陆地面积)。
重构港口新城、仓库城以及老城之间的空间结构,接续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是串联港口新城与旧城区有机整体、激发城市重生动力的重要手段。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以及街区尺度等要素,是规划统筹管控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遵循欧洲传统人性化尺度且紧凑的城市肌理,与老城街道体系在形式、结构以及功能上相呼应。港口新城计划遵循城市内生发展规律,将新区短期建设目标与汉堡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相统一,致力于推动城市有机体的系统性发展。该计划通过贯通新老城区空间结构和城市肌理,延续汉堡因水而建的自然进化传统;通过塑造集居住、商业、办公等为一体的混合功能空间,引导城市结构持续优化及市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提升。
汉堡港CTT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发
重塑 文化先锋和城市意象
港口新城肩负着将一座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文化、知识和经济为基础的商业和服务业都市的使命。打造集群地标是驱动城市转型、创造和维持区域活力的有效手段。其中,易北爱乐音乐厅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便是港口新城重要的集群地标。
易北爱乐音乐厅三面环水,像一艘扬帆启航的巨轮,宏伟壮观。该建筑由瑞士建筑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总高约110米,以码头仓库A为基础改建而成。音乐厅完整保留了仓库的红砖外墙,在仓库基座之上,是音乐厅的核心部分,建有3个音乐厅。从距离地面37米高的空中观景平台,人们可360度俯瞰汉堡老城、港口、仓库城以及不断流淌的易北河。易北爱乐音乐厅通过复兴历史建筑,链接城市与港口、历史与未来。从2017年开业至2022年,5年内成功吸引超1500万名游客,成为激活区域文化活力的典范。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建于码头仓库B的建筑内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海事博物馆。建于1878—1879年的码头仓库B本身就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是汉堡港现存最古老的仓库。负责该项目的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在建筑内部新建了独立承担荷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内部形成开阔无柱的展览空间,满足大体量展品的陈列需求。建筑内部保留了原仓库的木制桁架和钢梁等构件,使其成为展陈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外部,面向城区的一侧保留了原始厚重的红砖外墙,整体结构高大稳重,立面开窗整齐有序;面向易北河的东立面,则是极具现代感的十层楼高的巨大玻璃幕墙。在功能上,该玻璃幕墙为建筑内各层展厅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线,也建立起易北河和汉堡港上真实、动态的海事活动与博物馆的内在关联。在形式上,现代通透的玻璃与传统深沉的红墙,是海事博物馆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精神的最佳诠释。港口新城通过传承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不断强化社区属性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随着上港池文化创意产业区和其他文化艺术区的逐步建设,以及港口新城大学、库纳物流大学、汉堡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相继入驻,港口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促进。港口新城之夏、易北爵士音乐节、博物馆之夜等文化艺术项目接续举办,使港口新城从一个文化艺术匮乏的港口工业区,逐渐转型成为多元融合、充满活力的都市文化先锋区域。港口新城更新项目赓续汉堡城市历史文脉,以工业遗产打造的文化集群地标为旗舰,将文化基因与历史叙事转化为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篇章,提升了汉堡的城市品牌与全球影响力。
共享 公共空间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物质载体,是公众公共交往、社会活动、文化体验、休闲游憩和交通通行等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与建设品质的核心体现。港口新城总面积中,公众共享空间的总面积占比达42.6%,充分体现了港口新城将开放型公共空间作为核心建设任务的发展理念。
“水”是汉堡城市历史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脉络,也构成了港口新城的区域优势和文化身份。港口新城充分依托易北河、码头、港池等自然要素和历史遗存,通过系统规划与开发,构建了功能完善、形态丰富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港口新城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采用了水岸弹性化、布局网络化以及设计参与化等策略。
“水岸弹性化”,指港口新城科学应对自然潮汐变化规律,借鉴北海地区传统的人工堆砌高地的建造方式。港口新城保留了原有港口工业区中包括码头、河道、港池等在内的滨水空间形态,并设计出了3种滨水公共空间:贴近水面设置浮桥式平台,设计最具亲水属性的滨水休闲区;沿水岸铺设绵延10.5公里的滨水廊道,提供步行交通路线;在更高处,有远眺水岸的街区、建筑、公园等。滨水公共空间成为港口新城兼具交通连接性与场所魅力的标志性城市界面。
“布局网络化”,指港口新城充分发挥滨水岸线长的天然优势,在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板块均衡布局滨水公共空间。三大板块遍布面向水域的公共空间,各具特色,均是将城市生活引导向河畔港池等水岸的重要纽带。
“设计参与化”,是港口新城更新过程的一大亮点。该城在规划制定阶段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广泛吸纳社会意见;在公共空间设计环节,更是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直接参与设计过程,确保设计成效符合公众需求。例如,EMBT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海洋棕榈岛儿童乐园中心是一艘木制海盗船,船下沙洲外是三条蜿蜒的水道,模拟了易北河及其河中岛屿的扇形关系。为更加贴合居民需求,港口新城管理公司邀请卡塔琳娜学校以及附近幼儿园的儿童及其家长,还有周边其他相关人群,共同举办参与设计的工作坊。经过多轮次讨论及验证,孩子们提出的棕榈树攀爬林、滑梯、树屋,家长们提出的增加家庭运动场、用树篱和栅栏做公园围栏等想法,均被采纳,方案得以进一步优化。目前这座公园备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给该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
长达32公里的步道和23公里的骑行道,连接了城市内的办公或居住空间与公园、广场等开放的公共空间,加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人们在零售服务业空间的停留机会和时间,对推动城市文化以及商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建设团队严格执行德国金级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创新供电供热系统、一体化出行措施,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和成功实践。
思考 城市更新之有机生长
城市更新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既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适应性调整,也是城市主动追求高质量发展,回应社会新需求、实现内涵式增长的必然选择。从港口新城20余年的蝶变历程可以看出,当代城市更新已超越对单一片区的局部改造,是将城市视作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以系统性的发展理念推动其自我修复与持续再生。汉堡港口新城作为备受瞩目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系统规划与整体重构,对城市历史赓续与文化创新、城区混合功能与活力塑造、共享公共空间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领域实施有效管控,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发展等多维价值的重构。该城市更新项目的理念、策略和实施方法,为全球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实践手段上,港口新城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完善交通体系与重构城市肌理,有效弥合了新老城区之间的空间差异;通过建设文化地标以及教育、文化产业街区,强化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形象;通过多功能混合空间和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住房、工作岗位,显著提升生活品质与社区凝聚力;同时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打造宜居、韧性与智慧并存的城市生态。在决策过程中,政府组织、设计机构、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周边的居民与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专业机构,持续深度参与更新过程,逐渐形成了政府、市场、权利人和社会协作互补、多元共治的长效发展格局。
汉堡以港口新城的更新建设为契机,以打造欧洲未来都市生活典范为愿景,实现了社会经济、文化活力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联动与系统发展。其城市更新的规划理念、实施机制、发展规律等实践经验,值得多方研究梳理与参考借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