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来函热议】
作者:刘进宝(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我订了《光明日报》,一直关注“昆仑石刻”的学术争鸣并做了剪报。综观这次学术争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宽松学术环境的呈现。这次的讨论,是全方位、多学科参与,而且观点鲜明、争论激烈,甚至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出现这样的场面,说明了学术环境的宽松,参与争鸣、讨论的学者不怕被偏激言论攻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在近期结论公布后,学者仍在继续研究探讨。这种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是多年未见的。“昆仑石刻”的争鸣开了一个好头,做出了榜样。
二、当代学者知识结构的局限需要突破。由于受教育背景的影响,我们这一代学人,基本上都是分科治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的“旗杆式”学者,而非“金字塔式”学者,不要说文史哲打通,即使在中国古代史的二级学科中,也以所从事的时段,如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为主,以致学者的知识结构更加“专门”,只熟稔自己所从事专业内的情况,对专业以外的学术不甚了解。如果从自己的专业提出问题,大多能自圆其说,但在其他专业的学者看来并非如此,以致彼此争论激烈,但都无法说服对方。而在这次讨论中,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秦汉史、地理学、书法学、地质学等专业的学者都参与其中,打破了彼此认知的局限。
三、学术界期待“大先生”。以前有公认的学术大师,这些先生,不仅学术面宽,且学术视野广、格局大,其学术研究的结论、发表的意见往往能让大部分人信服。现代学者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窄,再加上某些评审选拔,有走过场、预设结果的情况存在,难以使社会广泛认可。
四、这次讨论能获成功,光明日报的功劳最大。这家思想文化大报认真组织、积极运筹,开辟专版讨论,每期专版有导读,并配发多篇评论员文章予以引导。报社平等对待每位作者,不论是有名望、有身份的大专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能一视同仁。对一些非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次的学术争鸣,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学术见解的平台,殊为难得。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