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远离“脑腐”困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远离“脑腐”困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雅婷

  回望现代医学的演进,可以清楚地看到,疾病与人们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有些疾患甚至在改换形式后,又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脑腐”便是其中之一。

  “脑腐”不但引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容易疲劳等问题,还会削弱人们应对复杂问题时的耐心与独立思考能力,变得更容易受外界观点影响。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接收碎片化、重复性高的信息,会强化大脑中负责快速浏览和多任务处理的神经回路。长此以往,由于“用进废退”机制,那些支撑深度阅读与持久专注的神经网络连接便会逐步退化。

  事实上,“脑腐”不仅是一个比喻——临床上已观察到与之相关的注意力缺陷和认知功能下降现象。由此,阅读对大脑的积极作用重新获得重视。有研究表明,阅读能够显著改变大脑左半球弓状束中连接颞叶与顶叶区域的结构,使神经纤维更加规整、密集,信息传导更为流畅,髓鞘结构也更加完整,从而减少信号传递中的损失或干扰,最终提升认知与文字处理能力。

  与主动、深度的阅读相比,“脑腐”式上网更接近于一种消极的信息接收。鉴于此,我们不妨尝试转变一下角色,成为内容创造者或主动学习者,例如依靠自身思考去检索、分析、整合信息,用延迟的满足代替即时快感。这一过程不仅更容易带来成就感,也更容易进入心理学中所指的“心流”状态,即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忘记时间与自我,并在结束后获得充实和愉悦感。可见,培养一份爱好、学习一门手艺,或在信息过载时主动“断舍离”,适度隔离干扰、投入所爱,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脑自我修复与滋养的方式。

  当然,要彻底摆脱“脑腐”带来的困扰,仅靠个人意志或教育引导还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加强监管与处罚,系统性地治理自媒体和短视频领域的内容乱象。各类网络平台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与技术防范措施,主动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社会各方也要共同监督、抵制低俗内容与不良主播,防止重点人群过度沉迷短视频。只有多方协同、综合治理,才能营造出更有利于深度思考与认知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7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