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自然问答】
在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之际,国家公园法于9月12日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将给国家公园建设和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来听听国家林草局西南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闫颜、正高级工程师王梦君的解读。
网友提问:为啥需要法治护航国家公园建设?
闫颜:国家公园的法治化进程,始于对生态保护的系统性重构。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首次明确我国将构建覆盖49个候选区、总面积11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其中青藏高原、长江与黄河流域成为重点区域。这不仅锚定了生态保护的空间坐标,更催生了法律制度的迫切需求。
此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门的国家公园立法,国家公园作为新的也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法律地位不明确,规划设立、保护管理、保障监督等缺乏法律依据,其法律地位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通过制定国家公园法,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实践提供根本依据的同时,也为我国最珍贵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网友提问:跨省区的国家公园怎么建?归谁管?
王梦君: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旨在破解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建立央地、地方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区域协同立法等措施解决跨省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地跨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同时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赣闽两省在全国率先探索跨省协同立法,构建起严密的法治体系。在分别起草《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过程中曾多次联合调研、会商,遵循一体化保护原则,两省条例在内容上求大同存小异,并设立协作专章,明确两省省际协调和协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武夷山的“一山共治”。
网友提问:国家公园设立后,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如何平衡?
王梦君:我国国家公园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普遍存在原有社区和居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岗位、扶持社区参与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在国家公园周边合理建设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等途径,以及建立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等机制,保障当地居民权益,推动社区共建共享。
例如,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建设入口社区,引导国家公园内原有居民搬迁后集中居住,使广阔土地重归自然、重还野生动植物,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让国家公园和社区相互支撑,实现保护和发展相统一。
网友提问:在国家公园里,动物伤了人或损坏了财物,法律怎么管?
闫颜: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逐步显现,近些年来,人兽接触机会逐渐增多,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畜、毁物伤人等时有发生。国家公园法规定,因保护国家公园区域内受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和其他致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依法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给予补偿,相关经费按照规定由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当前,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同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网友提问:国家公园越建越好,老百姓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吗?
王梦君:国家公园的法治化之路不仅是约束,更是开放共享的契机。国家公园法第四章对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作出多项制度安排:例如公众参与,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再如社区共建,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协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建设周边社区等。
网友提问: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闫颜:例如,如何更好地引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模式改革创新、促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需要看到,国家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价值、资源保护的难度、原住居民的环境依赖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不同区域管理的高度协同。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