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技赋能乡村 非遗保护传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技赋能乡村 非遗保护传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做好乡村非遗技艺的存续与发展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好乡村文化根脉,也有利于激活乡村产业动能、促进群众增收。

  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不断加速落地,应用场景也越发广泛,为乡村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各地可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的同时,为乡村非遗产业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能够有效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改变乡村非遗技艺“老师傅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推动乡村非遗产业化。相较于一些非遗技艺高度依赖传承人个体设计经验的局面,可借助数智技术生成设计,探索建立数字化的非遗技艺数据库。比如,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使用3D扫描等技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护濒危技艺。在这种情况下,依托数智技术加持,很多独特的非遗元素将得以充分展现,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源泉;一些地方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借助各类数字技术展现本地非遗的文化魅力,在吸引更多人前来“打卡”的同时,也吸引很多青年人走上了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从事非遗的道路。

  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能够有效打破时空局限、创设消费场景,更好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可借助电商直播、虚拟现实展厅、短视频作品等方式,让原本只在本地流传、本地消费的非遗手工艺品、技艺等得以突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从而拥有全国乃至全球的体验者。比如“老陈醋冰激凌”“老菜脯奶茶”等产品,借助各类平台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从地方非遗食品一跃成为网红商品。比如,一些地方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推出以非遗手艺为主题的创意内容,在带动相关产品消费的同时,也满足了年青一代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需要明确的是,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培养一支既掌握传统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又熟悉数智技术、了解市场需求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很多老一代非遗传承人虽精通手工技艺,但对数字化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很多掌握数字化技术、善于营销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却是非遗技艺的门外汉。因此,还要探索培育既懂技艺,又通技术,还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匠艺传承稳固根本,保障核心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借助相关政策春风,依托职业学校、工作坊等机构,对非遗传承人开展系统性培训,内容涵盖数据分析、AI应用、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数字化设备操作等市场化必备技能,为乡村非遗传承、产业振兴持续注入智慧力量。比如,一些地方打造非遗数字直播基地,助力非遗人才以数字化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很多观众认为相关活动更贴近青年人,能更好提升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一些地方融合数字辅助生成、智能推荐与互动算法,将互动工作坊、非遗主题展览、驻场表演等展示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让非遗讲述更具代入感。

  综上,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实质上是要探索走一条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之路,从而在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新的市场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两者的结合,既要充分厘清二者的区别,也要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通过构建系统性的非遗知识图谱,对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开展结构化解析,推广“人机协同”模式,借助AI高效生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雏形,再以严格标准筛选、优化并把控细节,确保产品既符合文化本真,又具备工艺可行性;既具有市场吸引力,又具备技艺独特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用户参与机制,运用数字孪生、交互设计工具搭建线上平台,让用户参与融入文化元素的个性化设计,精准对接文化价值与用户需求,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进而让数智应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产业孵化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0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