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连续报道】青海“秦刻石”保护研究迈入新阶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连续报道】青海“秦刻石”保护研究迈入新阶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5 05: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报道的“昆仑石刻”(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自报道以来,其保护研究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日前,光明日报记者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有关这块刻石考古工作迈入新阶段,将在系统性保护、多学科研究和创新性展示三个方面同步推进。

  鉴于“秦刻石”的重大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国家文物局指导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门,将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并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在原址保护方面,《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6月8日在光明日报刊发后,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刻石本体保护,要求青海加强刻石现场保护措施。青海当地迅速行动,不仅设置了防护围栏和电子监控系统,还派遣专人进行现场驻守,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信信号等条件限制,实现对刻石的24小时守护。

  “前期考古调查成果显示,刻石邻近与周边区域文物遗存面貌仍不够清晰,在刻石及周边地区开展深度考古工作,对今后系统性开展保护、阐释与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下一步考古工作将在刻石及相关区域的文物考古研究与阐释工作方面下功夫,为该区域后续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目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藏工作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申报“青海省环扎陵湖、鄂陵湖2026—2028年专项考古项目”,计划三个年度开展高密度与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的考古学研究,进一步摸清各个时期考古遗存的分布与保存状况,着力构建该区域史前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为探讨刻石历史背景提供更多考古实证。

  “我们将加强多学科合作,协调专业单位组建联合团队,深入开展考古学与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环境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环湖区域的环境演变、人地关系、资源与生业等方面情况,多维度阐释秦汉时期疆域治理与探索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王进先告诉记者。

  刻石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文物研究保护亦是大众关注的问题。对此,王进先明确表示,所有的保护利用工程都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前提,严守生态红线,当前青海正与相关部门协同探索数字化展示的可行性。“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在原真再现刻石现场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让公众足不出户便能沉浸式体验黄河源头的历史文化氛围。”王进先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