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9月2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持续下降
“从统计数据来看,‘十四五’规划应急管理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呈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王祥喜说。
安全生产方面,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到个位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自然灾害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下降”,即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比“十三五”时期下降了31.3%、23%和34.3%。
取得成效的背后,是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实施。
“‘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提升,就是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王祥喜表示,应急管理部全面加强“防”的工作,实施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各级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成了一批基础性、标志性、骨干性工程,带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同时,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累计排查重大隐患116万多项,整改率达98.4%,其中企业自查占比从行动之初的37.1%提高到了目前的52.5%。
此外,应急处置更加高效。我国构建起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抗救一体化应对。“十四五”时期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5次,有效应对四川泸定地震、重庆山火、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甘肃榆中山洪等重大灾害。
灾害事前预防能力明显提升
“十四五”以来,国家矿山安监局全力推进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2021至2024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矿山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分别比“十三五”下降29.7%、29.1%。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国家矿山安监局局长黄锦生介绍,国家矿山安监局推进隐蔽致灾因素全面动态普查,推动各地普查矿山7081矿次,22个省份134个连片矿区启动区域性普查,初步实现了“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建成重大风险监测预警“一张网”,已接入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煤矿、所有在用尾矿库、绝大多数高陡边坡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感知数据,有效化解各类矿山安全风险隐患。
“‘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说。
国家消防救援局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多业态混合经营等高风险场所,分类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拆改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1398万处,督改占堵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问题485万处。近两年来,推进电动自行车、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三个“全链条”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电动自行车火灾由整治之初的每月每百万辆5.6起下降到2起。
在建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的基础上,国家消防救援局推动构建多元化消防力量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个,总数达1.15万个,较“十三五”同期增长44%。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预警系统,监测基础不断夯实。”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建改建监测站点1.8万余个,重点地区监测能力达到1.0级。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成使用,秒级预警覆盖重点危险地区的90%以上,分钟级烈度速报为抢险救援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发布4级以上的地震预警359次,为公众的防震避险和高铁、精密制造等行业应急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全力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趋多趋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极端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
王祥喜表示,为有力有效应对这些极端灾害,应急管理部突出在“防”上下功夫,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和区划图,服务灾害精准防治;开展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完善自然灾害设防标准,一大批抗震加固、避灾搬迁项目建成使用,有效带动了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极端灾害往往会造成断路、断网、断电,使灾区村镇成为信息“孤岛”。王祥喜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高风险区预置大中型无人机通信平台、应急通信基站、卫星电话,10.2万个多灾边远乡村有了保底通信装备;在偏远易灾地区还规划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建立重大灾害社会力量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实现救援人员和装备物资快速投送。”
在做好应急保障方面,健全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中央储备较“十三五”末增长39.6%,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同时建立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大大缩短。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