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农村的土地上不仅长着庄稼,还开满了文艺之花;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丰盈的物质生活,还有多彩的精神世界。
请看——村讲、村阅、村韵、村戏、村艺、村庆、村乐、村棋寓教于乐,村跑、“村BA”、村舞、村超、村乒、村排、村台、村趣、村播活力满满,村创、村集、村秀、村绘、村游、村钓、村歌、村咖乡韵浓郁——近些年,以农民为主体的“村字号”文化活动大量涌现,成为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写照,不仅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培育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艺赋美乡村,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余个,同时“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场景:过去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看露天电影是农村群众最期待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当村里的“大喇叭”里传出要放映电影的消息,整个村子都为之沸腾,仿佛迎来了盛大的节日。天一黑,人们随便扒拉两下碗里的饭,便早早地奔向放映场地,抢占最佳位置。电影开始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直直地盯着幕布,生怕漏掉一帧画面……这熟悉的场景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着乡村文化的变迁。如今,农村放电影已从稀奇变得平常,很多地方从过去的“一村一年一场电影”提升至“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开展电影公益放映的放映队4.3万个。2024年,全国共开展电影公益放映821万场,观影人次约4.32亿。
文艺赋美乡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宁夏西海固——这片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却孕育出蓬勃而独特的文学景观。据统计,宁夏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43人,其中西海固作家就有50名。除了郭文斌、马金莲、石舒清、季栋梁、张根粹、马占祥等已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基层农民作家数量颇为可观。他们扎根现实、紧跟时代、在生活中写作,创造出生动的文学图景。这些农民作家是勇于追求精神富足的新农人的代表,他们主动用笔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艺赋美乡村,唤醒了乡土记忆,激活了乡村文脉。广东省普宁市泥沟村是有名的“英歌之乡”,其英歌舞有几百年历史,村里的英歌队成立于1936年。可是,曾有一段时间,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村里的英歌队员越来越少,英歌传承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机。近些年,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开展英歌舞活动,不仅让英歌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突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如今,泥沟村的英歌队不仅在村里演,在市里演,在省里演,还走向了全国——今年9月,他们曾亮相贵州丹寨非遗周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泥沟村英歌队队员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最小的队员只有5岁大——再也不用担心英歌舞后继无人了!
文艺赋美乡村,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新路径。安徽黄山市西溪南村有1200年历史,村里保留了许多老建筑,其中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沿着村中街的青石板路漫步,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随处可见。近年来,该村通过“非遗活化+业态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主客共享、城乡共融”的文旅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特色发展路径。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