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2025长江文明论坛日前在重庆落下帷幕,这场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长江文明论坛,吸引了研究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共探大河文明未来前景。
“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在论坛上的这句话,引起与会嘉宾共鸣。
交流互鉴,拓展广阔合作空间
“人类文明发展是由多个源头逐渐交汇、融合的历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说,应当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水资源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有很多的合作空间。
马格努斯·维德尔认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学者与长江文明学者之间合作潜力巨大。双方携手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能够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发展。虽然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长江从未汇流,但今天,我们有机会创造一场学术与文化的新交汇。”
“多个世纪以来,亚马孙河流域的当地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与土地多重要素相处的方式。这种关系也是当地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谈到该如何与自然、河流和谐相处时说。
非遗展示,讲述长江文明故事
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同期举行。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1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800余件非遗瑰宝共同讲述长江文明的千年故事。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在青海展区,热贡艺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向观众讲解道,热贡艺术产生于公元13世纪,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艺术形式,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重庆展区展出了蜀绣、漆器髹饰技艺、梁平木版年画等20多项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面展现了巴渝文化的丰富内涵。梁平竹帘编织技艺起源于宋代。现场的非遗传承人介绍,上等慈竹要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成纤细竹丝,再用织布机精心编织才能成为竹帘。
“制作宣纸要140多道工序,要成为一名熟练的捞纸师傅起码要三年时间,捞纸需要两位师傅相互配合,一位‘掌帘’,一位‘抬帘’,他们需要使用竹篾制作的纸帘,将纸浆从纸槽水中抄制而出。有的师傅穷尽一生也掌握不了‘掌帘’技术,只能‘抬帘’。”在安徽宣纸制作技艺展位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的讲解,让观众惊叹不断。
活动现场发布的长江流域首张《“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覆盖长江流域13省(区、市)的24座城市、52个非遗与旅游融合点位、10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全景呈现长江文化生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沿江探访,感受长江多姿多彩
重庆巫山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今年是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作为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它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关键依据,对于追溯长江文明的源头、丰富长江文明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的密码,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表示,历史遗产是长江的文化家底,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也蕴含其中。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研讨长江文明的同时,一路探访长江沿线,对长江文明的探寻越发深入,兴趣越发浓厚。
位于重庆涪陵的白鹤梁题刻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水文站,记录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的长江水文资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的“无压容器”技术令专家感叹:白鹤梁题刻所体现的古代水利科技智慧与人文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价值理念。
“目光所及,每一处都是一幅风景画,宛若人间仙境,令人终生难忘。”巴基斯坦学者马欣·哈米德不停称赞。
马格努斯・维德尔教授感叹:“长江三峡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对未来的规划也令人印象深刻,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国家去学习借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