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学之美与生活之趣兼具——读《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学之美与生活之趣兼具——读《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7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家宏(云南大学教授)

  作家半夏的《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以下简称“《在集市》”)是一本奇特的书,它融汇了多种学科知识——文学、生态学、民俗学、社会学、植物学、博物学、烹饪学等,但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相辅相成,兼具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半夏用一年的时间,观察、感悟、记录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辅以游走于云南其他地方乡村、集市、街道的经验,向读者展示了300余种云南本土食材,并在一蔬一果的具体描述中,融入家长里短与人情世故,让读者和她一起感受云南热气腾腾的生活。

  通观全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序,然而二十四节气又不仅仅是时间背景,而是蕴藏着四季之变与大地物产变化,蕴含着“自然之美”。阅读此书会发现,半夏一再强调《黄帝内经》中“顺四时而适寒暑”的理念。她希望人们依循时序、尊重自然,并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瓜果蔬菜和自己的生活。

  笔者以为,半夏“尊重自然”的理念,与云南蓬勃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云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且十里不同天。雪山峡谷,竹楼月色,奔腾的江河,干热的河谷,蔚蓝的湖泊,坦荡如砥的草原,同属云南,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分。云南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成了深厚又独特的历史传统。在这样的滋养下,创作者们回到生活本身,顺应创作的灵感,创作了无数反映朴真之美的作品。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云南当地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景观。现代化在改变着旧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消融了一些传统文化景观。在此背景下,云南的文艺创作者们呼吁贴近自然和生活本身,并用各自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半夏这部《在集市》,是又一个生动的例证。在这本书中,半夏反复谈道,云南生物多样,食材丰富,春夏秋冬都可以吃到新鲜的、天然的瓜果蔬菜,只要依循时序、尊重自然,就可以感受生活的朴真之美。

  回到“食”本身,民以食为天,“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切精神活动、社会活动的前提。无论是皇室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食”。中国文学中留下了不少关于食材与烹饪的精彩文字,如周作人、汪曾祺等,对“食”就有精彩的描写。再观对食物的书写,多数是作家个人对食物视觉、味觉的审美感受。在这一点上,半夏的《在集市》有所不同。她以“博物志”的野心,试图向大众普及审美感受。当然,她也“在场”,书中有她逛集市、品食物的详细过程。

  除了“食”之外,《在集市》还以温暖的笔触,写出了人间烟火的味道。进篆新农贸市场的人,绝大多数是普通人,无论家长里短,还是讨价还价,体现的都是生活本真。这部作品还介绍了作者对食材的烹饪之法,读来仍是百姓的日常“制作”,但是读这些段落,却觉得意味无穷,仿佛在观照自己的生活。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7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