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王乃昂
由于相关考古信息的缺失和碎片化,“昆仑石刻”(后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真伪之辩一度陷入泛经验主义的正反对立。我认为,学术争鸣需要提高科学性,减少讨论过程中无效的推理、论证形式,或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论证过程偏离主题而产生的不合理判断。
在这次讨论中,尕日塘秦刻石成为“昆仑”“河源”定位的论据,即石刻可以确定“昆仑”“河源”地理位置,因此有学者用秦汉之际对“昆仑”的地理认知来判断石刻的真伪:如果石刻是真,就证明至迟在秦朝,有关昆仑山、黄河源的具体地望是明确无误的。这样的论证逻辑,我不太认可。自先秦至明清之季,关于“昆仑”“河源”的考论就没有停止过,“昆仑”对应的地望至少有七八处之多,且存在不断西趋的空间转向。秦汉之际“昆仑”泛指以祁连山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诸山系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石刻无法独立验证“采药昆仑”的可靠性,目前尚不能作为“昆仑”确切地望的有效“实证”。
目前,尕日塘秦刻石的释文还存有一些争议,诸如“田”与“臣”、“方士”与“方支”、“采药”与“采乐”、“一百五十里”与“二百五十里”等。释文的争议直接影响对刻石的深入研究。现在有关历日问题的疑难已解决,但关于“采药”与“采乐”、“一百五十里”与“二百五十里”等的释读依然存在歧义。
刻石中“昆陯”的“陯”字的辨识无疑是一关键环节。由于岩面风化,“陯”字比较模糊,且极为罕见。“陯”《说文解字》在阜部,据信西汉以后这一写法就绝迹了。通过比对《里耶秦简》“琅邪献昆陯五杏药秋鰝及中……”清晰图片后,最终该字得以确认。但《里耶秦简》中“昆陯”或是指胶东半岛东部最高峰昆嵛山。“鰝”《说文解字》释为“大鰕”,濒临黄海的琅琊郡盛产海虾自不待言。尕日塘秦刻石的“昆陯”与琅琊郡“昆陯”地理空间指向相反,既无从采集“五杏药”,更不可能献“秋鰝”。《里耶秦简》中的“昆陯”,同尕日塘秦刻石中的“昆陯”所指或非一处。
有学者援引清代地理文献,提出文献上记载黄河上游马尼图山“石上有昔人镌刻汉文”,很有可能就是记载方位出现偏差的尕日塘秦刻石。按清代1里合今0.576公里计,马尼图山距离鄂陵湖约69公里。经实地寻访,其地在青海都兰县香加乡孟克台村南,主峰海拔约5351米。从地名词义看,“尕日塘”藏语意为“白色的草滩”或“扎帐篷的平川”之意,“马尼图”蒙古语意为“有经文的”或“诵读佛经的地方”。二者词义不同,且地理分布差距明显,不能证明“马尼图山”指向扎陵湖北岸的尕日塘。还有学者依据《大清一统志》等,说明此地在清代有刻石的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我认为,两者的相关度远不足以对尕日塘秦刻石真伪之争提供逻辑严密的确证。
在这次争鸣中,有不少学者将石刻和岩画进行类比。岩画是古人刻制或涂绘在岩石上的图像、符号,包括岩刻画和岩绘画两种。岩刻画是用凿刻和磨刻相结合的技法刻制而成,与石刻在表现形式上有共同点,都是以图画和符号的基本形象展现在岩石表面,二者之间具有施行类比的前提条件。青海高原主要为动物(如牦牛)、狩猎和宗教岩画,制作方法主要为磨刻和平凿,无疑为运用类比方法探讨尕日塘秦刻石年代提供了参照标尺。有学者用岩画图像与石刻进行对比,从观察经验上认为几千年前的岩画刻痕与石刻字体的风化特征较为相似,以佐证尕日塘秦刻石的创制年代。岩画相对于石刻,制作难度更大,要求技法高超、风格独特,而石刻则相对简单,只需凿刻工具和一定的技能即可。目前流出的岩画图片与石刻的字体尺度大小相差一个数量级,加之岩性、气候及地貌部位等不同,从而导致推论的有效性较低,何况岩画断代本身就存在争议。
总之,辨析一个有缺陷的论证,说明为什么从那些前提不能证明结论为真,对提高刻石学术讨论的科学性十分重要。我认为,尕日塘秦刻石最终定性依赖于权威信源和多重证据链的支撑,因此应对多元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并将正反双方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证伪性作为重点关注的方面。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