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数字化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数字化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30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秀伟(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资源的组织方式、分配逻辑与触达形态,有利于破解文化资源下沉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推进数字强国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成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力之举。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突破时空约束,实现资源的破圈聚合、需求的精准对接与服务的智能触达,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命题。

  1.资源整合:从分散到系统集成

  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资源要素分散于多元主体与地理空间,容易形成互不联通的“数据孤岛”。这种离散型分布容易导致文化资源供给效能的衰减,削弱文化服务的规模效应。数字技术的革命性价值首先体现在“聚”的维度——通过构建全域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文化资源要素从分散走向集成。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物理汇聚,而是依托标准化分类体系与智能编目技术,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可检索、可调用、可重组的数字资产。其本质是将经验驱动的资源管理升级为数据驱动的系统治理,为后续的跨域协同、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奠定底层逻辑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此进行了顶层设计,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这种系统化整合不仅实现了资源存量的激活,解决资源“有没有”的问题,更通过规范标识体系构建了跨域协同的“资源池”,解决资源“好不好用”的问题,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具备可操作的数据基础。

  数据库的建设仅解决了文化资源的存储问题,而要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目标,需进一步构建高效流通的数字通道。国家文化专网作为这一通道的核心载体,由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等构成。这一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文化资源能够突破地域阻隔、机构壁垒等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共享与流通。值得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了专网的赋能效应。通过用户行为分析、资源热度预测等智能分析技术和个性化推荐算法,能够动态识别基层群众的文化偏好,提供最适配的文化资源内容。这种技术驱动的流通优化,提升了资源传递效率,推动专网从“通道”向“智能中枢”跃迁。

  在技术基础设施与智能工具的支持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城乡、区域、机构之间的均衡配置,还需依赖制度性引导。应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艺等文化机构互联互通,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供给网络。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布特色内容,形成各展所长、互补共生的文化资源供给格局。通过市场化机制与公益性目标的结合,确保文化资源流动既符合效率原则,又体现公平导向,从而推动文化治理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使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人民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

  2.供需匹配:从单向供给到双向共生的范式转换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相对不高,其深层症结在于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精准化,如个性化学习、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另一方面,传统供给模式受限于“有什么送什么”的单向供给定式,导致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数字化手段的重要价值是通过构建“需求感知—精准响应—动态优化”的闭环,推动供给模式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其本质是驱动服务逻辑从供给主导向需求牵引的根本转变。

  数字平台的枢纽作用体现在供需两端的功能创新。于需求侧,平台通过“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搭建群众发声渠道,让群众声音被有效“听见”,并转化为服务优化的依据,使基层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服务设计的参与者,由此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参与式机制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可选择性。于供给侧,数字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地域差异与群体偏好,驱动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决策。这种转变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模式的革新,随着群众主体性地位的提升,供给机制正逐步从行政主导转向需求响应,而数字技术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赋能工具。

  对于文化机构而言,数字平台提供了“看见”需求的技术工具,即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基于数据的需求洞察,使得资源配置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文化机构可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模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匹配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传统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同质化供给转向差异化服务。当供给真正匹配需求时,文化资源的价值方能得到最大化释放。

  更进一步看,数字技术通过拓展服务形态深化供需适配。如利用VR、AR等技术搭建的虚拟文化空间,不仅延伸了实体服务的物理边界,更通过高精度还原提升了文化资源的感染力与穿透力。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扮演工具角色,更成为机制创新的“催化剂”,通过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吸引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格局,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也将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3.精准推送:从规模覆盖到个性服务的效能跃升

  在资源整合与供需匹配的基础上,精准推送是实现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触达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高资源下沉的精准度、提升文化供给的靶向性,成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关键,这就要求建立个性化服务机制。数字技术通过用户画像、场景适配与沉浸式交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广谱供给转向精准滴灌,从标准化覆盖转向个性化满足。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构成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推送的技术引擎。通过采集用户地域特征、行为轨迹等多维数据,平台可构建动态需求模型,精准捕捉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识别出某地区老年用户对戏曲类内容的点击率较高,或某城市青年群体对数字艺术展览的参与度更高。基于这些模型,文化供给方可合理划分受众群体、做好目标群体画像,进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推送。这种机制充分考虑群体差异性,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偏好、城乡居民的不同服务诉求,均能通过算法优化得到精准匹配。精准化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技术实现。当平台能够“读懂”用户的生活背景、教育水平、娱乐习惯差异并提供适配内容时,用户不仅能更便捷地获取所需文化资源,更能从中获得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精准推送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对服务场景的拓展上。通过融合多种新兴技术,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固定场所+固定形式”限制,创造出更贴合现代生活的服务形态。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技术根据用户实时位置推荐附近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提升参与便捷度;基于数字孪生与三维建模的虚拟大空间技术复原历史街区、古代书院等文化场景,让用户通过“云游”沉浸式感受文化脉络;混合现实技术将文物、艺术品投影至现实环境,实现“触手可及”的互动体验与交互式认知;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交互和多语言讲解满足了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降低了文化消费门槛。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服务形态,提升了服务的趣味性,更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优质文化资源以更贴合现代生活的方式融入群众日常,实现文化惠民目标。

  从资源整合的底座夯实,到供需匹配的机制创新,再到精准推送的体验升级……数字化赋能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文化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完善基层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让数字化成为文化惠民的“加速器”。通过持续优化数字化赋能机制,优质文化资源必将打破时空限制、精准送达,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06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