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观察】
让公众与前沿科技第一时间“零距离”接触——
科普如何“快半拍”?
光明日报记者 詹 媛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合肥的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科技科普场所迎来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北京经开区联合新兴科技企业设计的科普研学路线,预约通道开放即“秒光”;各地科技馆爆满,即使节假日加开夜场,预约名额也供不应求……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科普月期间,超5亿人次参与各类网络科普活动,“千万IP创科普”话题传播量超138.5亿人次。
这一幕幕火爆场景,折射出当前科普领域突出的矛盾:公众对前沿科普的热情持续升温,但优质科普展品的供给速度却难以匹配需求。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小朋友在江苏南京科技馆参观体验。新华社发
在2025年甘肃省张掖市全国首个科普月暨“科学集市”活动上,学生在近距离观看编程机器人表演。杨潇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开平路小学学生在青岛科技馆参观海“发光”装置。新华社发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淮海小学学生在校园科技馆体验VR项目。新华社发
在河北省科学技术馆,小朋友学习科普知识。新华社发
参观者在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参观。新华社发
爆满背后是对科普“快半拍”的期待
9月的中国科技馆,人流如织。该馆最新推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异常火爆。“节假日的预约通道一开放就‘秒光’。”在中国科技馆,一位带着孩子从外地专程赶来的家长说。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观众像发现新大陆般围着一块块“神奇布料”——这是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可穿戴电子织物。这些看似普通的布料,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能变身显示屏,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电池、传感器。“这比科幻电影还酷!”一位中学生兴奋地触摸着展品。
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前人头攒动,舰载机VR体验展品前排着蜿蜒长队,AI表情互动镜前更是挤满了人,游客做着各种表情,看机器人的脸能否实时模仿自己。中国天眼FAST互动展品前,一群孩子正在观看快速射电暴的可视化全息成像。“太前沿了!像这样能‘紧贴’近一两年科技成果的互动式展览确实不多。”一位家长坦言,“以往也带孩子去过一些科普展览,但平面展板居多,内容更新也慢。”
专程而来的人还不少。现场一位观众直言不讳:“很多科普展览,特别是AI和生物科技,总是比科研成果落后很多。”另一位观众也表示:“像半导体、芯片技术、新能源领域的科普,很多都赶不上技术进步。农业领域的大规模种植养殖技术,年轻人更是少有直观认知。”
今年7月份,拥有20年“馆龄”的江苏某科技馆因展品陈旧,内容更新滞后,互动体验感不佳而遭到市民的“吐槽”。一位市民直言:“暑假专门带孩子来,结果好多项目还是老样子。”
公众对科普“快半拍”的渴求,暴露出当前前沿科技科普供给不足、传播内容滞后、与居民需求脱节等问题。“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科技突破,在科普领域普及度不高。”中国科技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赵洋说,真知识的“缺位”又让“量子速读”等伪科学钻了公众渴求的“空子”,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导。
实际上,针对科技突破日新月异、科普却滞后的情况,中办国办早在2022年就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鼓励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营造新技术应用良好环境。
“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热情远超想象,当前沿科学突破遇上‘慢半拍’的科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展品,更是一种全新的科普思维——让科学研究及时走出实验室,让更多公众可感受、触摸。”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说,“应该打破‘研究—科普’的次元壁,让公众第一时间触摸前沿科学的脉搏。”
打破从实验室到科技馆的“时间差”
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在一年时间里,中国科技馆与10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共建了科普实验室,破解从实验室到科技馆等科普场所的“时间差”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仿生假肢在展览上化身生活“小助手”;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团队带来的仿生鼻芯片科普展品,能“闻”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甚至根据病人的一些气味来辅助诊断疾病……这些广受欢迎的展品,均为中国科技馆与科学家团队共同打造的首台(套)原创科普展品。
而展品背后,是科学家与中国科技馆设计人员长达数月的“学术转译”。“每个展品都是科学家的‘二次创作’,来之不易。”郭哲坦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科普展品,需经历“学术语言通俗化”“互动设计适配”等环节,周期长、成本高。
磁控4D打印装置就经历了这样的“变形”过程。为了让4D打印这一前沿技术触手可及,北京交通大学李振坤及其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磁控4D打印展教装置,把原本需要精密实验室环境的打印过程,变成了一场“变形魔术”——观众能亲眼看到,打印出来的平面材料在磁场的控制下,慢慢站起来、变形成立体结构,从静态的“零件”变成动态的“机器人”。“这样一个展品,从实验室原型到最终制造出来,耗时6个月,需反复调整演示逻辑以匹配公众的认知水平。”李振坤说。
重庆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科普创新实验室主任谢更新向记者展示了“月球生命罐”展品的十几版设计稿——这个曾搭载在嫦娥四号上实现月面育种的装置,其原型机高度仅19.8厘米、直径仅17.3厘米,而现场的展品将原型放大了11倍,还配有互动动画和灯光变化,既还原了“月球生命罐”的内部构造与工作逻辑,能让公众观察月面生物实验的完整流程,还可以通过透明屏,观看从发射到抵达月球,以及长出第一片绿叶的过程,最后还可进入其中拍照打卡互动。
“我们要让公众不仅看见那片绿叶,更能了解它是如何在月球极端环境中诞生的,耗时10个月才有了这个让公众看懂‘月球上的生命奇迹’的互动展品。”谢更新说,“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本质上是“自说自话”和“换位思考”的视角差异,前者是面向如自己一样的学术同行,后者是面向如陌生人一样的未知者。“科普大家费曼曾说过,如果不能把知识讲到新手都能弄懂,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知识。这一观点恰恰说明,确实不可低估‘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之间的转化难度,这也恰恰证明了优质科普内容创作的宝贵之处。”他说。
科普与科研联动破解知识滞后困局
尽管这种让前沿科技与公众“零距离”的尝试令人振奋,但要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出“高墙”,仍存在一些瓶颈,需要从职称评审、科研项目考核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科普—科研”联动,破解知识滞后困局。
“核心瓶颈在于‘转化能力’与‘资源协同’双重缺失。”李振坤说,科研人员精于学术,但缺乏将复杂原理转化为大众语言的经验,同时也缺少与科技馆、学校快速对接的渠道,往往“有心无力”。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于强认为,让更多实验室成果亲近公众,有两个难点:一是突破性研究者鲜将科普纳入研究规划;二是科普工作者与顶尖科研团队缺乏常态化对话平台。他建议建立“科研—科普”双向通道机制:“把实验室成果与科普需求精准对接,提升科学传播效率。”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更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多数单位职称评审仅将论文、专利作为核心指标,科普成果的认可度远不及学术成果,这导致不少科研人员认为做科普耗时不讨好,缺乏主动投入的积极性。”王大鹏说。
谢更新也认为,仅仅依靠“情怀驱动”来做科普,必然难以为继。“当科研人员的付出无法体现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指标上时,其积极性必然受挫。”他举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即将满一年,落实过程却有些滞后,部分省份虽试点科普职称评定,但在科普资源丰富的高校却少见实行或基本没有实行,很多管理部门不愿意将科普纳入考核量化指标,科普成果在各类考核中的权重亦未充分体现。他建议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贯彻新科普法,在工作考核量化指标、职称评定指标,以及国家科技奖评审中充分考虑科普贡献,并以部分单位作为示范,逐步形成引领效应,吸引更多科研人员投入其中。
另外,专家认为,在科研经费分配中明确科普转化环节的投入占比,能够极大推动前沿科技的科普。“《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要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王大鹏说,“可现在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了相关意见外,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基本都未在执行层面有所体现,有必要出台详细的规定,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科普的有效转化。”
“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应该将研究成果的科普工作纳入项目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科普内容完成与否,更要考核科普质量,如传播效果等。”赵洋说。
谢更新对此也很赞同:“一方面,科研经费来自国家财政经费,这意味着研究成果具有公益性,公众有权利通过科普形式获知;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成果如果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技术转化,转化为科普成果也是一种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不至于深藏于实验室‘深闺’中造成资源浪费。”
谢更新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按照不同项目类型,可在其经费预算中明确一定比例作为科普转化经费;对于经费较少的研究项目,可要求开展科普讲座、撰写发表科普文章等;对于经费额度较大的研究项目,可要求形成关于项目及其关键科学技术原理、创新性、取得成果的科普视频,乃至设计制作科普展品。“可以量化科普受众人数及成果内容考核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开展实质性的科普成果验收。”他说。
“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创新的共鸣。”郭哲说,中国科技馆愿意为更多科研人员提供科普展示的平台,“希望更多科研人员参与进来,打破实验室与科普展台的‘时间差’,让科学流行起来。”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