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晨曦走笔】
作者:朱 杰,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如何在技术应用的广阔天地中发掘潜能、提升自我,最终以真才实学投身强国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必答题。
青年的创造力犹如种子,唯有扎根实践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应用型学习不能局限于象牙塔,而要走入车间厂房、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在真实场景中激发灵感、检验真知。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正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他们不再满足于实验室的仿真模拟,而是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和校企产教融合项目。在智能制造领域,青年工程师为攻克技术难关,反复调试算法、优化流程,将理论模型转化为高效稳定的生产线。在数字农业前沿,青年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运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测环境参数,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这个过程难免遇到挫折与挑战,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反思与突破,锤炼了青年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激活了内在的创新潜能。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能“做出来”,更要追求“做得好”“做得精”。这需要青年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技术应用的学习,最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只有沉心静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砺,对每个技术细节反复钻研,对每个操作流程千锤百炼,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龙卫国在调试岗位扎根24年,荣获2025年“大国工匠”称号,他的心得是“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够了”。当精益求精成为习惯,青年就能从技术的应用者,成长为技术的革新者,甚至是未来的标准的制定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当今时代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学科交叉的边界地带。单一的知识结构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应用型人才更应成为复合型人才。青年在技术应用学习中,要勇于打破专业壁垒,主动拓宽视野。工科学生需要了解管理、经济和人文知识,才能使技术方案更贴合市场需求与用户体验;文科学生也应积极掌握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工具,赋能传统学科,开拓新的研究与应用方式。学校、企业和社会应当为青年提供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与实践平台,鼓励组建多元背景的创新团队。比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团队跨界合作,研发出一种微流控芯片技术,可在45分钟内对肝癌标志物完成高效、准确检测,为社区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自主肝癌早筛方案。正是在这种交叉融合的碰撞中,青年的系统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资源整合能力将得到全方位提升,从而能够应对更多元、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形成更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青年的技术应用学习,不能脱离时代与国家的发展大局。只有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人民所盼紧密结合,技术的应用才有灵魂,个人的奋斗才有方向。无论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其中都存在不少亟待技术应用破解的难题和巨大的创新空间。这意味着,青年在选择学习方向、实践课题时,应有意识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以思考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钻研生物技术的,可以探索如何服务生命健康领域;专攻能源技术的,可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与节能环保应用。当个人技能的增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青年不仅能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机遇,还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体会到“小我”融入“大我”的真谛。
当下的中国,处处活跃着应用型青年人才奋斗的身影。青年工程师在戈壁滩上调试特高压设备,为“西电东送”奉献青春;青年技术人员在边疆建设一线扎根,如同挺立风沙的“小白杨”;大湾区的实验室里,年轻科研人员勇闯科技前沿……这些鲜活的身影,正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当无数青春力量汇聚于技术报国的宏伟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蓝图必将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