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系统部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记者注意到,为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通过既有学科优化组合开设新专业,升级打造“培养套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校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复旦大学推出“外语+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数字与智能金融等“AI+财经”专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设了“舞蹈治疗”专业等。
新专业的出现,不仅是高等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反映,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等问题的广泛关注。通过整合既有学科力量打造的新专业或“培养套餐”,如何实现育人效果“1+1大于2”?为使新专业有效赋能复合型人才成长,高校又面临哪些新课题新挑战?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上,参赛大学生进行设备实操调试赛。梁子栋摄/光明图片
国家大战略、社会新需求、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催生新专业
“当时我报了‘英语+计算机’项目当作第一志愿,计算机究竟能学多深?心里还有疑问。现在看来,培养设计极具巧思,正贴合我对语言学、计算机交叉领域的兴趣,让我深刻感受到项目的魅力。”复旦大学2024级“英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双学士项目学生陈一璟告诉记者。据悉,2024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学院强强联手,共同建设了“英语/翻译/俄语/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培养项目,而今年,项目拓展到了八个语言学科。
和陈一璟一样,北京理工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2025级学生也是新专业头批新生。今年,该专业获批招生人数100人。据北理工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龙腾介绍,该专业建立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等优势学科交叉基础上,聚焦低空飞行器设计研发和低空交通管控等技术领域,主要涉及飞行器设计、控制、动力、绿色能源、噪声控制、低空交通规划、智能管控与调度等技术,旨在培养未来从事低空飞行器设计研发、制定飞行标准规范、动态监控调度等领域低空应用实践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2025年,中山大学增设了柔性电子、智慧农业、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以及金融学+计算机、大气科学+人工智能、生态学+预防医学等10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在招生环节单列专业招生。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与传统大气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应用迅速融合,引入AI技术的新兴方法大量涌现,如国内外多家机构相继推出基于不同架构的气象大模型,为大气科学带来新理论、新方法和广阔前景,但目前兼具大气科学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存在巨大需求缺口。此外,低空经济、新能源以及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各种产业升级,都与大气科学密切相关,实现大气科学与这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对接,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黎伟标这样阐释增设“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项目的缘由。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祁占勇分析,高校专业瞄准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调整,首先是为了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国家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浪潮下,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学科的进步,而是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我国正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这需要能够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6校增设‘低空经济与工程’专业,就是响应国家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培养从技术研发到运营管理的全链条人才,为逐步兴起的低空产业做准备。”
“从此轮新专业(培养套餐)的增设看,社会新需求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自身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祁占勇表示,“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设‘舞蹈治疗’专业,将艺术学、心理学、医学以及特殊教育学进行深度融合,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精细化、多元化的需求。”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学生体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制作过程。杨敏摄/光明图片
培养体系优化升级,交叉复合从“外在加持”走向“内在赋能”
那么,新专业会不会成为原有学科专业的“拼盘组合”?
陈一璟表示,除了平时学习外文专业的文学导读、文学史等必修课,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编程、数字逻辑与部件设计、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课程外,二者“融合”也体现在多方面:“如大二阶段的语音科学课程,将实验设计与软件使用相结合;双学位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应用语言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老师深入交流,接触语言处理实验室平台和认知、脑电、眼动研究等交叉学科项目资源。”
黎伟标介绍,“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智慧气象”“智慧环境”“智慧地球系统科学”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都由来自大气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的老师组成联合教研室,开发融合大气科学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新课程。“我们还与深圳气象局等多家气象部门、华为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设计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路线,大二开始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大三、大四逐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在气象部门实践、参与企业实习。”
龙腾介绍,针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学校将构建“学校—书院—学院—国家级科教平台—企业”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通用低空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动力以及低空交通管控等专业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本科期间,学生将进入知名科研院所与头部低空企业实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约40%。”
这些教学与实践环节资源如何保障?龙腾表示,学校重点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航空航天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力学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建设低空经济科教融合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科教资源保障;建立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先进飞行器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与低空技术相关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传统专业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注重培养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厚理论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重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线性递进,学生知识结构通常是‘I’型。而新专业更强调在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广度以及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连接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围绕真实世界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来重构课程模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整合所需知识。”祁占勇分析。
祁占勇认为,适应上述需要,新专业在培养环节设置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育人,将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与人才培养有机衔接。围绕产业需求推动课程体系重构,设立真正跨学科、融合性的课程模块;探索实施项目制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报告、设计方案、实际产品、团队答辩等综合方式,提升学生整合知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其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应用的全流程。
“这种有机融合,不同于过去从一个专业出发,叠加一些技术工具,而是从专业内在需求出发,‘自然而然’地融,让专业复合真正从‘外在加持’转向‘内在赋能’。如何融,哪些场景融,本身也是‘专业’的事,”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分析,“如语言等专业应重新定位,淡化其工具属性,制订更高阶的人才培养复合目标。”
9月14日,人形机器人大赛决赛在河北石家庄举行,200多支高校晋级队伍展开对决。何玉摄/光明图片
“融”到深处,还需办学治校整体水平创新提升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新专业的设立给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组织、师资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亟待求变创新。
“新专业的设立确实面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分配、教材或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挑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袁乃明说,“学校通过长基计划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依托学院自身数学、物理、计算机、大气科学等多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同人工智能学院形成深度合作与良性互补,为双学位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传统教师往往只精通一个学科,缺乏跨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而不同学院的教师合作完成培养环节,又面临教学工作量分配、成果归属等现实利益问题。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新专业往往涉及多个学院,在现有的以学院为单位的管理体系下,资源投入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尴尬情况。”祁占勇表示。
祁占勇建议,一要创新组织与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可设立实体化交叉学科学院,给予其独立的人事、财务和招生自主权。若成立实体学院条件不成熟,可先成立交叉学科项目中心,作为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师资、课程和项目资源。二要创新师资聘任与评价机制。独立招聘专门从事交叉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明确交叉学科教师的考核、晋升路径,成果在原有学院和交叉机构均予认可;对于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课、合授课程的情况,要给予额外的绩效激励和教学成果认定。三要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攻关,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交叉学科核心课程及新型教材;鼓励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新模式,将课程本身打造成一个融合实践的过程。
“对于超常布局的新设专业,建设周期较以往大大缩短,硬件配套、经费一般尚易解决,难点在于师资如何跟上、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如何优化升级。”卢晓中分析,“为此,一是要适当超前谋划师资资源的引进与培养,增强高水平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弹性’,厚基础、宽口径,使人才易于实现跨界、转型;二是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充分挖掘产业界、科技界有效资源,让工程师、行业精英走上讲台,将产业、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带进课堂。”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