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破解结构性矛盾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适配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破解结构性矛盾 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适配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30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立国、梅 琳(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创新发展研究院主任)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立完善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部署开展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存量学科专业优化等“六大行动”,明确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任务书”,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目的是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提升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平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整优化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学科专业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尽其所学真正满足未来社会需要,努力让每一位毕业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构建长效机制,提高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治理能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立足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供给优化的结构性改革。所以,要探索管用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更加多元的政策工具箱,提高学科专业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提升人才供需适配精准性。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人才供需“数据基座”,构建人才供需“数据—模型—服务—治理”闭环管理,着力实现人才培养供需的规模适配、结构布局适配、能力素质适配。其次,要推动学科运行和治理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学科专业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第三,要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和激励引导机制,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和政策激励,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加强常态监测。通过效能评估完善政策储备,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加强就业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对依据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举措等工具进行效果回溯,根据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和社会需要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明确行动方案,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我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分类也是最细致最复杂的,有14个学科门类,120多个一级学科,上千个二级学科及更多研究领域。面对如此复杂的学科专业设置,需要建立多目标、多工具的调整优化机制和政策传导渠道。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加快及科技进步的影响,人才培养供需匹配的精准度降低,使得学科专业调整的政策效果往往具有非对称性,导致实际效用减弱。所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关键是行动,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和存量学科专业优化等行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需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有组织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突出科学精准、超常布局、深度融合,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联动,大幅提升急需领域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提高急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助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基础学科作为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既是科技创新的“指南针”,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是探索自然规律和人类知识边界的核心领域,为应用学科提供理论支撑。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通过培养文化认同和思维力,直接影响和涵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交叉学科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推动科技创新和复杂问题解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学科直接响应社会需求,成为学科专业的“新增长点”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黄金赛道”。要通过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要通过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促进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存量调整优化问题。高校学科专业的存量既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能力突出的优势学科专业,也有办学条件不足、办学能力较弱的弱势学科专业。优势学科专业中既有与科技进步相一致、符合国家战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也有具有一定地位,但办学方向与科技发展不一致、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学科专业,对于前者要积极发展,对于后者,虽然在学校办学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要放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全局中审视,对部分学科专业要忍痛割爱,及时作出调整优化。弱势学科中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应及时调整整改,而弱势学科中那些符合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强烈的学科专业,如一些高校的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学科专业,虽然教学科研能力不如一些传统学科,但其符合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就应该实施扶持政策。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也不是简单地“去弱扶强”,而是要根据学科专业是否适应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与科技发展及产业升级相一致,根据学科发展前景及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对于一些相对较弱但发展潜力大,面向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重点建设,对社会需求大的学科专业加以支持。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上,落地在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上。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不是简单换一个名称,而是意味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深度变革。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加快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加快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引导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供需双方双向调节机制,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育人指导与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就业。如清华大学进行组织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了15个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的书院,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复旦大学积极打造“项目引领、本研融通、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学科专业重组重塑教育生态,积极探索“‘博士+硕士’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关乎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唯有明确任务,努力行动,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才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以自主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4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