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宋迎东(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纲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主动扛起的重要责任。
纵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路径和影响因素,虽不尽相同,但仍有规律可循。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开放的姿态和一流的制度,这是支撑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鲜明个性、核心支撑、关键力量、基本特征和重要保障,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着力点。同时,“双一流”高校类型不同,实践路径也各有侧重,特别是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大学要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新路,有力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为此,笔者认为,在做好“五个坚持”的基础上,要重点把握“五个注重”。
在天津大学的实验室里,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胡文彬教授团队正在进行实验。新华社发
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交叉融合
中国特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和“魂”,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质和根本前提。办学特色是大学的鲜明个性,学科特色是大学最大的特色。要让学科特色鲜明、与时俱进,就需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
《纲要》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高校要紧跟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建设完善彰显特色优势、契合办学定位、交叉融合互促的学科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依托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攀峰筑原”;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特色领域的科技发展为牵引,持续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融入人才培养方式,依托跨学科合作,培育大批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要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行业急需,依托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范式变革,强化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学科牵引,注重学术为魂
学科是大学发挥职能的功能单元和核心载体,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将学科建设放在龙头地位,以学科为牵引,培育一批大师、培养一流人才、推动科技进步、解决重大问题、传承优秀文化。学术影响力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坚持学科牵引的同时,必须注重以学术为先、以学术为魂。
《纲要》提出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导向。高校要建立以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和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高效回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立足国内自主培养一流人才和产生一流学术成果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抓牢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环境。
北京大学2025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为教师代表献花。新华社发
坚持人才强校,注重分类卓越
人才是大学的发展之要、竞争之本、创新之源,是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一资源和关键力量。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这些都源自一流的人才。因此,必须积极挖掘、培育和集聚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各类人才,着力倡导和推动整体一流、分类卓越,为引领驱动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
《纲要》提出全面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为高校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要树立“大人才观”,抢抓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机遇,持续不断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和支持力度,将各级各类人才全部纳入人才工作范畴,畅通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通道,营造尊重人才浓厚氛围;要分类制定人才标准。识别、评价各类人才,不能用“一把尺”,也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实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汇聚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合力。同时,还应集聚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建强学术梯队。
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提质增效
开放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开放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开放办学的根本目的,是汇聚办学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能力、强化办学动力。因此,必须以提质增效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增量”,通过高水平开放办学,集聚高质量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讲成本”,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实现办学成本科学控制下的办学效益最大化,统筹促进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纲要》提出全面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这是高校要深刻回答的重要命题。高校要积极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面向全球吸纳优质资源,吸收先进经验,激发潜力活力,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办学新格局;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持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同时,也要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主动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高校院所建立紧密联系,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在此过程中集聚办学资源、积累办学声誉、提升办学能力。
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理学院实验室,团队成员演示用完全自主研发的数字全息显微镜进行检测试验。王海滨摄/光明图片
坚持制度创新,注重统筹兼顾
大学制度是维系大学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彰显中国特色、接轨国际惯例、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回顾顶尖大学发展史,一些大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整体跃升,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制度创新。因此,要将制度创新作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关键要素,引领保障一流大学建设。
《纲要》提出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是高校深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旨归。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制度创新是在制度建设基础上的深化改革,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高校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加大约束性、激励性和引导性三类制度的供给和创新,注重约束与激励并重、引导与激励并行、约束与引导统筹。高校要坚持目标牵引,落实为本。紧扣学校目标定位,增强制度创新的方向感、计划性,注重政策举措的可操作性,确保制度可落实、能落地。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协同联动。这就需要全校所有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制度创新,确保各类政策取向一致、系统集成、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高校要坚持守住底线,推动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留足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政策空间,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