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腾出生长空间,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腾出生长空间,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30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杏坛覃思】

  作者:唐 鑫,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你们对哪方面知识特别好奇呢?”一次组会,我问学生。

  接连两个学生回答:“好像没有特别好奇的。”

  我有点着急了,赶紧补充:“不一定是你们现在好奇的知识。在你们整个学习生涯中,包括初高中期间,有没有产生过跟学习相关的好奇啊?”

  这时,一位同学若有所思,稍带骄傲地说:“老师,我记得高中时候,对有些同学怎么学也不会特别好奇。明明老师讲一遍我就能听懂啊,为什么有些同学学不会?”

  好吧,我想这应该不是这位来自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刻意炫耀。但这段对话却让我心中五味杂陈——的确,现实中存在不少这样的学生:学业优秀,却缺乏对某个方面知识的特别兴趣。

  消失不见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类对知识或信息的本能渴望,本不应该成为我们所困惑的问题。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爱问“为什么”,各种各样的“为什么”。而得到什么回应,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是否会再次发问。有一次,我正排队办事。对面一位女士看见队伍很长,便问保安“这是在干什么?”,保安却说“关你什么事?!”女士只好悻悻离开。试想,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次好奇地发问,得到的是如此回应?

  进入学校后,每节课老师都会问好多个问题。但其中有不少是伪装成问题的知识测试:“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英语单词怎么发音?”“这道数学题怎么解?”每个问题都带着标准答案,主要是调动记忆力,让人缺少探究的欲望。

  渐渐地,考试压力逐渐增大。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知识点,解答各种“假想抽象”的难题,为的是考出好分数、考入好学校。然而,这些知识点是怎么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思考历程?又是在怎样的历史场景中被提出、被解决的?诸如此类似乎都不是该重点关注和值得好奇的。如此,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又怎会出现?

  待到大学,拿高绩点、找实习、求职……每一种压力都让我们喘不过气,依旧是忙忙碌碌,无暇他顾。

  公允地说,我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好奇一直都在。在学校里满足不了的,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便会来回应。每天无数热搜、头条撩拨着我们的好奇心,吸引着我们迫不及待地去点击。一旦开始浏览,信息便如一条又一条的诱饵钩子,让我们沉迷。可到了晚上,明明忙了一天,内心却无比空虚。因为浅表的信息是无法促进思考的,没有思考便没有深层知识的收获感,便无法积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到头来,寻寻觅觅,眼花缭乱,心神游离。

  心理学家罗文斯坦提出过一个“好奇缺口”理论:当我们意识到“我知道的”与“我想知道的”之间有差距时,就会被那条缝隙钩住,忍不住想伸头看个究竟。问题是,现代教育和生活习惯把这条缝隙悄悄填平了:老师给答案,家长给结论,搜索引擎直接把结果塞到你手里。如果真想把好奇心“请”回来,我们必须给它重新腾出生长空间。

  呵护与培养好奇心

  如你所见,好奇心一直“都在那里”,只不过它需要特别的滋养才能转化为知识内驱力。它需要被鼓励,需要开放和包容,需要没有过多压力,需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需要深入知识深处,问好些个“为什么”。

  要给学生一点喘息的“漫游时间”。笔者看过一个案例,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抽出30分钟,关掉手机消息提示,写下当天脑海里闪过而没来得及深究的“为什么”。一周七天,写满一页纸,再挑一个最好奇的问题去查资料、做小实验,或约好友讨论。这些都被老师计入平时成绩,让“提好问题”与“考试得高分”同样重要。八周下来,班里平均每个学生主动提问的数量从每周2个蹿到11个。

  家庭要把“零惩罚提问”当成规则,而不是口号。一位朋友家里墙上贴着五颜六色的便利贴:绿的是“谜题”,黄的是“线索”,粉的是“答案”。孩子问:“手机里为什么能装这么多照片?”妈妈不会说“问这个干什么?快去写作业”,而是陪着孩子拆旧手机、找存储芯片资料。拆失败了?没关系,贴上一张黄贴:“芯片被我拆坏了,下次学会拆后再试。”孩子的眼睛在这个过程中闪闪发光。家里冰箱门因此成了一堵“好奇墙”,每天都在“长高”。

  学校若要呵护好奇心,就要敢于把“结果评价”往后排一排,把“探索过程”抬到前台。例如,在讲解一个科学问题时,不再只讲完公式、例题就结束,而是布置“如果你是第一次发现这个定理的先驱,你会怎么验证它?”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解题。等到项目结束公开答辩,评审标准一半看严谨度,一半看探究过程,只要方法新、思路清,就可以拿高分。

  当然,重新唤醒好奇心不可能只靠一篇文章、一场活动、一学期试点就解决。一株老藤若想重新攀上墙头,需要持续的阳光、雨水,需要有人在旁边有力支撑。我始终相信,每当我们认真回答孩子的一个“为什么”,或者自己勇敢地问出一个“还不知道”的问题,都是在给墙角的藤蔓找新的攀附点。攀附点多了,它就能一路向上,爬过分数的围栏,越过标准答案的铁丝网,甚至穿过碎片信息的迷雾,去够到一颗真正闪耀的星。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它会提醒我们:知识不仅是考试时被涂黑的选项或实验报告里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知识更是关于世界、关于自我、关于未来的一场永恒探索。而探索,始于一个真诚的疑问——“为什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