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 杰
孟秋时节,“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十周年大会暨合作论坛日前在甘肃敦煌召开,这是2025敦煌论坛活动之一。论坛上,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20余个国家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回顾过去十年的同行之路。
高校联盟“朋友圈”持续扩大
2015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倡议和推动下,兰州大学与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共同发布《敦煌共识》,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开启了共建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探索。
作为联盟秘书长单位,兰州大学秉持“共建共享、服务全局”的理念,推动联盟“朋友圈”持续扩大。本次论坛上,随着与尼日利亚阿贝奥库塔联邦农业大学等多所新成员高校签署入盟协议,联盟已覆盖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197所高校,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十年耕耘,“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已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数字教育、学生交流五张亮眼的金色名片。
在当天论坛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教授穆什塔克·艾哈迈德致辞时指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向世界证明,知识可以成为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关乎贸易路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在于搭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大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阿拉伯大学协会秘书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在视频致辞时强调。
助推10余项关键技术走出国门
在论坛颁奖环节,兰州大学教授龙瑞军、熊友才分别获得生态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与技术合作卓越贡献奖。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技术项目,绝不能简单‘复制粘贴’,要尊重科学规律和当地实际,通过大量实践和试验,完成在地化改造。”兰州大学教授、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熊友才说。他介绍,兰州大学推广的旱地雨养农业技术,具有投入低、产量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优势,被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大面积推广示范。
他的学生威利来自肯尼亚,留学期间努力学习垄沟覆膜技术。“我想把兰大的技术带回家乡,为肯尼亚带来改变。”威利说。十年来,已有101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兰州大学深造,其中93%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他们正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龙瑞军将甘肃太阳能泵介绍给当地合作伙伴,成功将河水引至几十米高的台地农田中,解决了灌溉难题。
“甘肃在气候、地形上与中亚、南亚部分区域相似,可以围绕光伏产业、山地生态农牧业等领域,展开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龙瑞军介绍。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共建的“智慧农业中心”已被纳入中哈元首会见成果清单,两校正以该中心为基础,为区域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兰州大学与联盟高校围绕生态与环境、生命与健康等领域,已布局建设45个国际科技合作类研究基地,推广了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10余项关键技术。
携手构建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共同体
本次论坛以“十年同行·智创未来——共启‘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新篇章”为主题,同步举办新能源与碳中和倡议等5个分论坛。
在“丝路文明互鉴与数智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分论坛,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利芳展示了正在建设的儿童阅读互动网络平台。
“儿童文学是促进民心相通的绝佳载体。随着海外中文学习者低龄化,我们需要提供符合孩子身心特点、乐于接受的教育产品。”李利芳表示,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在优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资源中融入音频、视频、实时互动等多种元素,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儿童文学阅读与学习体验全面升级。
近年来,兰州大学已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207名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当地中文教师;派出学生海外实习547人次,开展中文课程、文艺演出,深化了与共建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十年来,这个以民心相通和人才培养为使命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已经成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科研协同与文化互鉴的关键力量。”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迟刚说。
在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25《敦煌共识》。共识提出,联盟将积极推动数字教育、人工智能赋能、关键科技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多元文明互鉴等前沿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构建富有韧性、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共同体。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愿与各成员高校一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联盟从扩容向提质、从成形向赋能、从共生向共荣的转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