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既要袒护以色列,又要维持自身利益 美国中东政策的两难选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既要袒护以色列,又要维持自身利益 美国中东政策的两难选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30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国际观察】

  作者:王 晋(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25日在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会谈中,明确反对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地区。如此公开反对以色列在巴以问题上咄咄逼人的政策,在美国和以色列关系史上并不多见。美国对以色列的批评,缘于美国在中东面临的形象危机和利益危机。由于美国无意且无力影响以色列的相关政策,其在拉拢阿拉伯国家的同时,又需保护以色列,恐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巴以和平的希望更加渺茫

  美国对以色列的批评,既缘于对地区形象的担忧,也缘于实际利益的损害。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普遍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都将“两国方案”视为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路径。在“两国方案”的思路下,巴以问题的公正持久和平解决,应当通过巴以之间的对话,妥善地解决包括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巴勒斯坦国的边界划定、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驻军、边境口岸管控、犹太人定居点地位、水资源分配和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等问题。

  西方国家一直倾向于认为,巴勒斯坦建国权力是巴以和平实现后的外交结果,而非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来倒推巴以和平。但是在过去几年,尤其是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巴以问题出现了失控的态势。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持续不断,当前国际社会斡旋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停火方案难以有效推动,加沙地带的战火可能长期持续,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峻;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点扩展迅速,严重压缩了巴勒斯坦国在约旦河西岸的土地空间;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星罗棋布的检查站,割裂了巴勒斯坦城镇和聚居区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的生产生活,也压缩了未来巴勒斯坦国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以色列高层,尤其是总理内塔尼亚胡、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等人,不断强调“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论调,使得巴以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斡旋机制层面,传统上美国推动的巴以和平谈判,已经缺位长达十多年。在2014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的斡旋失败后,美国国内对于推动巴以和谈的信心和动力日益减退,无论是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还是拜登时期,都没有再推动新的巴以和平谈判;特朗普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启后继续“只动嘴,不出力”,并没有推动新一轮巴以和平谈判的计划。

  海湾国家重新审视对美关系

  国际社会意识到了巴以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继续坚持“先和平,再承认”的外交路线,很可能会使得本已奄奄一息的巴以和平希望彻底熄灭。因此,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过去几个月内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希望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来保留实现“两国方案”的现实可能,进而倒逼以色列改变咄咄逼人的政策。

  美国的不作为和纵容,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的形象,迅速恶化。相关民意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在中东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迅速下降,其对美国中东政策尤其是巴以政策的批评日益增多。

  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实际利益。美国的中东政策,尤其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将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作为其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看来,这些国家拥有丰厚的能源收益和雄心勃勃的发展战略,同他们的战略合作,能够刺激美国军工、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发展。今年5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次国事访问就将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作为访问目的地。访问期间,特朗普同海湾三国签署了数千亿美元的历史性大单,深度绑定了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在防务、金融、货币、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关系。

  然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四面出击,冲击了美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从地缘政治层面,海湾阿拉伯国家始终关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博弈。在阿拉伯国家看来,地区的战略平衡,尤其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战略平衡,有利于海湾地区的局势稳定。但是以色列强硬的战略态势,特别是与伊朗在6月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已将海湾阿拉伯国家置于双方战争的“战火区”。在此次冲突中,卡塔尔境内的美国军事基地就遭到了伊朗的导弹打击。不久前,以色列更是以“打击哈马斯领导层”为由,直接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

  面对以色列的进攻态势,美国不仅未能给卡塔尔安全保护,只是在以色列攻击之后提出口头批评,显示出对以色列的明显偏袒,让海湾国家心生不满。长期以来,海湾国家往往倾向于将军事防务“外包”给美国,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家,长期从美国采购大量武器装备,被许多中东学者描述为变相向美国“交保护费”,以期维持同美国军工集团的联系。但是美国坐视以色列攻击卡塔尔首都的表现,使得海湾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军事合作伙伴。沙特阿拉伯就在近期同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扩大了巴基斯坦在未来海湾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美对以口头施压难奏效

  在此背景下,美国需要对以色列做出一定的“敲打”,以维护自己的地区形象,同时维系同海湾国家的合作关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会谈中,高调提出“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显然是为了表明美国的态度。

  尽管美国意识到了自己在中东政策和巴以政策上的“失分”,也在口头上努力做出一定的弥补,但是其无意改变对以色列的支持态度。

  近年来,美国源源不断向以色列提供各类军事援助。据统计,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10月,美国通过军售、援助等形式,向以色列提供了多达170多亿美元的装备。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海量军事装备是以色列能够在加沙地带发动军事攻击,不断袭扰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也门乃至卡塔尔的最重要支撑。

  在外交层面,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层面,美国屡次否决国际社会有关巴以问题的相关决议案,为加沙地带的停火,以及巴以和平的重启设置障碍。从2023年10月至2025年9月,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巴以冲突的决议案中,至少6次动用了否决权,阻拦国际社会有关加沙和平的外交努力。

  美国也逐渐意识到,以色列国内的强硬态度,难以通过外交劝说改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随着巴以冲突的不断延续、以色列人口结构的变化,以色列右翼政治力量不断增强。除了老牌的右翼政党如“利库德集团”外,“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党”“犹太力量党”等新的右翼少壮派政党快速崛起,在巴以问题上秉持更加激进的态度。美国单纯希望通过口头劝告的方式来阻止以色列的扩张政策,难以奏效。

  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既无法修补国际形象的恶化,也无法扭转海湾国家对美国信任的继续降低。美国也陷入了“既要保护以色列,又要维持自身利益”的两难选择之中。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